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急救知识日常生活不可缺

阜阳日报 2015-05-26 20:53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关加加 实习生 张慧 通讯员 方克奎

时间就是生命。医学上把发生伤病后的头4分钟,称为急救“黄金时间”,如果在别人遇到紧急情况时,在4分钟内做一些得当的应急救护,也许就可以挽救一条生命。

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伤害、突发疾病,我们能否在第一时间施救,保护自己和他人?2014年的最后一夜,上海外滩发生严重的踩踏事故,惨剧的发生令人心痛。出现此类突发事件,除了反思事件背后的公共安全管理漏洞和国民安全教育缺失的同时,也反映出民众应急救援知识和能力的缺乏,需要进行这方面知识的推广普及。

调查:近八成市民不懂急救知识

在路上看到有人跌倒、昏迷,你会帮助施救吗?小区里的灭火器,你会使用吗?人工呼吸、胸外按压、伤口包扎……这些急救知识你懂么?对于急救,大多数人在希望施以援手之时,却会遇到“力不从心”,而原因就是急救常识缺乏。

记者通过微博、微信、电话和路边随机采访的形式,询问了20位不同职业和年龄段的市民,针对他们急救知识掌握情况做了调查,结果令人遗憾:15人表示不会现场急救。

“以前在学校参与过相关的急救培训,但是掌握的情况并不理想,所以如果真的遇到紧急情况,我也不敢去采取急救。”在市内一家银行上班的陈杉说。而家住丽丰一品小区的李佳佳也表示,自己的确不知道如何急救,如果路上遇到有人需要帮助,她会第一时间打120。同李佳佳一样,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所有受访者都表示愿意帮助患者拨打120。

另外,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即使在一些特殊行业中,缺乏急救常识的情况也非常普遍。阜城颍河西路上的一家大型KTV保安经理程先生告诉记者,他们确实曾多次遇到过深度酒精中毒需要急救的顾客,但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是拨打120急救电话求助。“保安人员和服务员都不懂急救常识,即使懂得一些急救知识也不敢参与救助,一旦在急救过程中出现意外,这个责任谁能承担?”

急救:赢得时间就是赢得生命

在面对突发事件,尤其是发生紧急伤病事件,例如心脏呼吸骤停、失血或者休克时,如果伤者本人或者“第一目击者”懂得现场救护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正确的急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挽救生命,减少伤亡。

然而,资料表明,我国每年有50多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一半以上的人死在家中或送往医院的途中,其中25%以上的人可以通过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避免死亡。此外,交通事故现场如有懂得现场救护的人,一半以上的意外伤害者能够挽回生命。

医学研究表明,如果心跳和呼吸骤停,脑细胞在常温下对缺氧的耐受极限通常为4分钟;4至6分钟,脑部损伤不可逆转;超过8分钟抢救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超过15分钟基本上就“没救”了。而在我国,从拨打急救电话到急救车到达现场,一般需要10至15分钟。医生到来前,“第一目击者”如能开展急救,可以最大限度挽救病人的生命或减轻其伤残程度。

上世纪90年代初,国际急救医学界正式提出开展“第一目击者”的普及培训,以便争分夺秒地在现场抢救因危重急症或意外伤害导致生命垂危的病人。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将每年9月的第二个周六定为“世界急救日”,呼吁更多的人掌握急救技能。

普及:学会急救知识救人又利己

   面对意外伤害和紧急伤病,应急救护虽然不能代替专业的医疗救护,但却能转变一声叹息、有心无力的局面,也能为挽救生命争取最宝贵的时间。有明确的法律、制度,有专门的组织负责,有充足的经费来源和支持,有民众的主动学习,提高全民急救普及率才不至于沦为走过场。在这方面,太和县政府、县红十字会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为切实提高和增强全民的应急救护能力,去年9月,经太和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同意,将全县党政机关、学校、企业、农村等全部纳入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常态化培训范围,县财政拨出专项经费28万元,每年列入县财政预算10万元。

目前,该县购买了8个模拟人、3套脊椎柱以及应急包等,印发应急救护知识宣传手册3万多份,并从社会和志愿者中招募了10名应急救护培训师,采取“五进”的方式,对学校、商场、企业、小区、农村等处相关人员和高危行业从业人员等开展应急救护知识的培训。经培训合格的应急救护人员,将获得省相关部门认证,并以此为主体组建民间应急救援救助队伍。这些民间急救员将在第一时间,对伤者实施科学的应急救援救助。

4月14日,太和县红十字会组织2名应急救护培训师走进李兴镇中心学校,对60名教师开展心肺复苏、创伤救护、救护新概念等内容的应急救护知识培训。该校教师谢颖超在学习后表示:“以前我认为救死扶伤只是医生的事,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认识。作为一名救护员,在紧急的情况下能伸出双手救护别人,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今后,我将用所学知识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在所有死亡原因中,心脑血管疾病、气管异物、意外伤害,包括触电、溺水、交通事故等是主要因素。”太和县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师赵曙光告诉记者,这些病人中,大多是心脏骤停导致死亡,而如果当时第一目击人能及时进行心脏按压,那么很多病人是可以抢救回来的。

赵曙光介绍,一次成功的急救通常包括几个密不可分的环节:早期识别病人;及时拨打120呼救;现场第一目击者及早施行心肺复苏、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基本救援;医务人员及时赶到实施专业急救。“在医务人员赶到现场前,如果能对伤员采取及时、正确的应急救护措施,就能为医生救治创造条件,有效地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此外,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如果能够掌握基础的‘心肺复苏\’和‘外伤急救\’,在以后遇到紧急情况时,不仅能够帮助他人,也能够自救。”

“大量实践表明,急救能最大程度减少伤残和死亡。为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推进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太和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应急救护常态化培训。”太和县红十字会负责人钱纯建介绍,今年计划培训应急救护员3000人。截至目前,已经在13个乡镇完成了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普及应急知识达2万人次,有效提高群众的救人和自救能力。

新闻推荐

满好便利 承载更多创富梦想

本报记者 张凯培 实习生 李慧敏

太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