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高境 不为名利爱写作

阜阳日报 2015-03-13 20:58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宋玉洁 实习生 董淑敏

初见高境,只见他中等个、瘦身材、方脸型、卷头发,貌似一严肃高深之人。深谈之后,发现他性情豁达,谈人论事少有藏掖,也毫不吝啬自己的笑容。说写作、谈文学、聊人生,他有深思、有调侃、有冷静、亦有动情。

高境出生在太和县黑茨河畔,在爽朗的笑声和坦诚的谈吐中,让人觉得,他的性情也如黑茨河那般的朴素敦厚。

铭记前辈言传身教

   “在文学爱好的道路上,我坚持了三十多年。然而,若不是老一辈作家的谆谆教导,恐怕今日的我又是另一番景象。”高境说,是潘永德、徐瑛、崔波等老一辈作家,带他走上了文学之路。老师们的学识涵养,令他心生敬佩;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令他受益终身。“可以说,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1981年,高境入职阜城一家服务行业单位。也许是缘分的安排,高境的单位紧挨着市文联办公室。“夏季的清晨,在市文联去锅炉房的路上,常看到拎着茶瓶打水的人。听说,他们是搞创作的。那时我20岁出头,文学在我的心中不仅神圣,还有魔力,作家则充满着神秘色彩。”

与农民作家潘永德相识的情景,高境至今仍历历在目。“他穿着排扣对襟褂子,身材修长,鼻梁上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看上去像个得道高僧。”高境说,初次见面时,潘老淡然朴实的气质着实吸引人。结交之后发现,潘老提携文坛新人的精神令人敬仰。

1984年,高境开始创作关于潘永德的报告文学。夏季,他常和潘永德畅谈到深夜。为收集素材,麦收时节,高境赶到潘永德的老家阜阳县苏屯乡,与潘老的家人共同生活劳动。劳作之余,潘永德经常把天南海北青年文学爱好者的来信,翻出来给他阅读。

“潘老是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有一次他从北京开会回来,带回两个纪念品,他将其中一个赠予了我。那是一个烟盒似的笔记本,借此鼓励我继续创作,希望我在本子上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在高境的书柜中,珍藏着一本书,那是潘永德赠送给他的报告文学集《闪光的路》。书的扉页上,有潘老的一段话,内容是:赠给小高同志留念,我相信你努力写作,会写出人民爱读的书。再赠给我一本!“如今,每次翻阅它,我的心中都会升起温暖。”

高境说,1982年到1991年,是他积蓄能量的十年。听本地作家谈写作,泡图书馆读书,尝试创作民间文艺作品……“如果将我的创作比喻为飞机飞行的轨迹。前十年,是飞机加油的过程。1992年,才到了飞机发动的时间。崔波老师的鼓励,就是我的助推力。”

1992年,高境借调到市政府办公室工作,那时文联也已搬到市委八楼办公。有一次,他与崔波偶遇。“咋好长时间没你音信了,恁长远你干啥哩?还写不写?”崔波关心地询问。简单谈叙后,崔波鼓励他说:“写,写,写!你不写可惜。把你过去写的给我瞅瞅。”拿到高境的稿子,崔波不但细心阅读,还提出修改意见,并选取一组发在《清颍》杂志上。“这不但对我的写作能力有了切实的提高,还在精神上给了我莫大的鼓舞。”此后,高境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

创作时忘我投入

说起作品的风格和特色,高境介绍说,他偏向质朴自然、充满个性化的语言。诚然如此,在高境的文章中,“咋呼”、“护短”、“忽隆站起来”等一些接地气的方言俚语为作品增色不少,展现出淮北平原五彩斑斓的风土人情。“将阜阳方言加入其中,我是有意而为之。语言代表着地方文化。如果不加以文字记载,恐怕会失传。另一方面,这也是区域文学特色和个人写作风格的一种体现。”

谈起文学创作过程,高境说,他写小说既快又慢。慢是因为慢工出细活,一部好的作品要细细琢(,不能草草了之。快是因为只要深入基层,观察生活,勤于思考,需要素材时就会信手拈来。“创造《赝品》这篇小说时,我胸有成竹,对其中的人物、场景、故事、语言乃至形态都了然于胸,无提纲,无概要,让人物随着生活里故事情节自然交集。大约用了五天,就写成了。但是,从酝酿构思到动笔完成,前后用了近一年。”写中篇小说《一亩三分地》时,高境还不会电脑打字,全是手写,前后用了近一周时间才完成。然而,从酝酿、构思到动笔,却断续将近年余。

高境喜欢在黑暗、无窗的环境中写作,因为这样不易被打扰,能全身心投入。“对待文字,我一直抱着乐观认真的态度。个人认为,搞文学创作首先须有端正的态度。忌浮躁,远功利,沉心静思,急不得。”

不为功名为自由

如今,高境在各类报刊发表作品数百篇,出版小说散文集《诱惑》,小说集《中华的鉴定》,散文集《龙之语》,中篇小说集《一亩三分地》。2009年,他的作品《宋泥鳅》获得“安徽省首届小说对抗大奖赛?江淮文学奖”;2014年,他的作品《一亩三分地》获得“安徽省第二届小说对抗大奖赛”铜奖。

安徽省散文家协会副主席崔波点评高境的中篇小说集《一亩三分地》时说,作品中有对社会流弊的批判,对笔下人物命运的思考,也描绘了当前城市和农村存在的贫困、落后以及贫富悬殊的矛盾。有的以犀利讽刺的笔触鞭挞了拜金主义的庸俗,剖析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堕落,有的歌颂了在这样社会背景下,人们依然选择了对弱者的帮助,对正义的向往。

诚然如此,中篇小说《一亩三分地》是高境的代表作,关注的是农村人现代生活的故事。“农村体裁小说,我常把场景设在集镇上。在我看来,介乎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集镇,在文学里更具有反映社会人生的张力,它既能体现当代人多姿绚丽的价值观,亦可呈现乡村现实多彩的人生观。”

谈起写作小说《赝品》的初衷,高境说:“在过去二三十年里,中国发生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无论生活方式还是人生态度,都随着社会的变革节奏与时俱进改变着,在五彩缤纷快节奏的生活中,作为社会先进生产力的精英代表,知识分子里的艺术家,他们的人生态度、精神面貌、思维意识是否也在变化中呢?其精神走向、灵魂情感又如何呢?这就是我写中篇小说《赝品》的缘由。”

“写作是我思考的表达,是人生的快乐。文学创作也是天马行空的事,要保持性情上的自由,不能为名利所缚。在今后的人生里,我会依旧保持着这份淡然和从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尘世的生活中,静静地看,细细地想,慢慢地写。”高境说。

新闻推荐

通讯员李天然近日太和县开展任务清单网民评活动

本报讯 (通讯员 李天然)近日,太和县开展“任务清单网民评”活动,全县71个正科级以上机关、事业单位、各拆迁及项目建设指挥部和31个乡镇上报的任务清单,将接受网民评议。   据了解,此次“任务清...

太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