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郭岳 用心灯照亮学生求知路

阜阳日报 2015-02-25 09:14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杨

在失明的20年里,他作为一名丈夫、父亲,有过心灰意冷、有过挣扎;但作为一名老师,他却从未放弃,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一心育桃李,用行动书写杏坛奇迹,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就是太和县郭寨小学郭岳老师。

圆了教师梦 却因病致视力下降

   春节前的一个晌午,记者走进太和县郭寨小学,这里如很多农村的村小一般,可见由一排低矮的平房组成的教室,紧邻着的是新建的教学楼,学校里的操场上也只是泥土地,走在上面,会觉得有点坑坑洼洼。

或因是上课期间,本应吵闹的校园里多了些宁静,但不时,悠扬的歌声从某个教室里飘荡出来。“那是郭老师在上音乐课呢。”

可不是吗,走到郭寨小学三年级的教室外,只见,郭岳老师双手交叉相握自然下垂,挺直着腰杆,眼睛直视着前方,却淡定教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见到眼前的这场景,让记者有种错觉,郭岳老师不曾失明,还是他20多年前健康时的模样。

郭岳1965年出生于太和县郭庙乡郭寨的一户农民家庭,1986年蒙城师范毕业后,如愿进入家乡的一所中学任教,圆了他的教师梦。“从小我很敬佩老师,所以,当我20岁时如愿当上老师,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干。”

然而,还没等到郭岳好好证明自己,命运的变故却接踵而至。1990年,郭岳在一次打过乒乓球之后,发现眼皮跳动很严重;没过两天,郭岳发现自己的视力有下降征兆,一向不近视的他在看东西竟会有模糊感。“那时候,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是到镇医院看了看,吃药治疗;但情况不见好转,后又先后去县、市医院检查,并最终被确诊为‘视网膜晶体状变性\’。”郭岳还记得当时医生告诉他,这种病或是和遗传有关,几乎没有治愈的可能;用药也只能延缓病情的发展,最终有一天还是会导致完全失明。

这个消息无异于给当时20多岁的郭岳判了“死刑”。郭岳自是难以接受,开始了漫长的求医之路,1990年初,他先后前往合肥、北京等地求医,但得到的诊断都一致。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郭岳的视力下降也愈发严重,直至1993年前后,他几近失明。

眼睛看不见 坚守教育不改初心

   郭岳告诉记者,在自己视力每况愈下的那几年,他觉得人生顿时失去了方向,一种深深的绝望感在心底滋生起来。也正因为这,那几年,心灰意冷的他除了去学校,就再不愿出家门,更不愿遇到昔日的朋友。而且,让他倍感压力的是,由于视力不佳,他在中学代课也越发感到吃力,有点力不从心。

离开还是坚守?随着病情的恶化,这成了摆在郭岳面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我当时的身体情况,确实没办法继续中学教学工作;但当教师又曾是我一直的梦想,我很舍不得孩子们,舍不得三尺讲台。”经过再三权衡,以及在相关校领导的协调下,最终郭岳还是如愿留在了教师岗位上,只不过,这次是在急缺教师的郭寨小学任教。

“我很珍惜这个机会,这让我觉得我活着还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到郭寨小学任教后,郭岳更加认真负责。视力不好,郭岳就会对着强光,一个字一个字地辨认,熟悉课文,背课文,批改作业;有时候早晨的视力会好一些,郭岳就早起备课。再后来,郭岳的双眼就真的一点也看不清了,遇到新课文,他会请妻子帮忙把课文读出来,然后用复读机录好。每当夜深人静时,他都要打开复读机,一遍遍听录音,把课文背熟、吃透。改作业批试卷时,郭岳则独家发明了“面批”的方式,利用课间和课外的时间,让学生到办公室把作业读给他听,他给予现场点评和修正,同时在本子上写下评语……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郭岳这一坚守就是20年。20年来,他抱着一颗认真负责的心,尽力育桃李,终结出满园硕果。郭岳所带的班级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且,他自己也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2013年教师节,更是被太和县教育局评为“感动校园先进人物”;2014年,获评全市“优秀教师”以及“最美老师”。

新闻推荐

七岁童意外落水 好心人施救脱险

本报通讯员方克奎

太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