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盖颍州六属的郭桂芳
[摘要]张华东
郭桂芳的书法墨迹
古老的颍州民淳物阜,土厚水甘,培育了诸多文人雅士。晚清著名书法家郭桂芳,就是其中的一位典型代表。郭桂芳,字丹君,界首城关镇人,生于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卒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享年75岁。
据《阜阳地区志》人物传记载,郭桂芳出身书香世家,少年好学,遍读诗书,清光绪五年(1879年)恩贡进选,先后任县、州教谕,其工于书法,所有唐宋诸家碑帖,皆摹临之,尤下工夫攻习颜柳书体,其书法自成一格,名播汝颍寿项一带。郭氏一生,为人纯厚,气量宽宏。后学者皆赞其平易近人,诲人不倦之品德,弟子遍及汝颍。
郭桂芳工行草,其行草多取唐法,有唐之气韵,桂芳书作,虽留之甚少,然幅幅作品感人,其作品给人以舒展开张之感觉;其特点是,字字间断不作连缀,行气十分流畅贯通,且行笔沉着滞重,虽取唐法,但并不斤斤计较于点画,且流露出沉厚的金石之气,并有碑学之功底,其线条的粗细、欹正、浓淡、疾涩,处理有度,有一种古拙奇肆之意趣和淳朴之美。可谓气息浑厚,堂宇宽博。由此,也可以窥其得颜鲁公法之多。
郭桂芳的字也是比较率意的。从其所见不多的作品上看,作者时而尖画,时而重按,时而高挑,信手为之,一任自然,从意念上,摆脱了束缚后的自由而自然表露,但细考其用笔结字,仍清晰可见晋唐经典对他的影响。
书法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是一种学养的体现。郭桂芳传世之书作多为行草,然其楷尤精。现在,今人能见到的郭桂芳的作品不多,其为文更少。但是,从郭桂芳留下来的有限作品和短文中,可以找到与他对话的感觉。从欣赏郭桂芳的书法作品及叙述中看出,其语义、语境是把握他情感的唯一途径;同时,也可看出郭桂芳的书学思想,主要停留在正统观念之上,即:以晋唐小楷为主。当然,也受时风的影响,在当时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正是在阮元的碑帖分流学说和康有为的崇碑抑帖说的大气候环境下,郭桂芳并没有完全依附于碑派,而抛弃帖学。在郭桂芳看来,南北书派各有千秋,书者应博采众长。于是,在他的书法之中,行书多取晋唐之韵,楷书则涵蕴北碑之古意。当时,以康有为为代表倡导的碑学书法,也时时影响着郭桂芳。从他流传不多的小楷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在晋唐小楷的基础上,仍大量流露出碑派书风的意趣。
当时,郭桂芳生活在倡导碑派的时代,他目睹了康有为倡碑的狂飚与草率,又熔铸了帖学的古雅与逸美。因此,郭桂芳的行草书,结构淳古,使转劲利,温润雄后,其笔墨之厚重,莽莽苍苍无不骨重而神凝,有朴茂雄伟之风格。另外,从郭桂芳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他放浪形骸,潇洒,淡泊名利的真性情。历来,潇洒,倜傥,不随波逐流,是儒家、文人士大夫的性格。因此,郭桂芳在书学领域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不激不励,颇有儒家之风范。
从有关县志记载中看,郭桂芳是当时颇有才气的书法家。在《太和县志》的记载中,这样评价郭桂芳的书法:“字盖颍州六属,有笔挥五湖秋之气概。”虽历经近百年沧桑,其作品仍被视为珍宝。郭桂芳的书法广收博采,熔铸成自家面目,不断追求变化和发展,是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书法家,值得今人学习借鉴。
(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阜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阜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任秉文
太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太和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