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古枣树 目睹一段红色历史
[摘要]李援朝
在阜阳市南城文德街和贡院街相交的十字街口,其西侧有个碾盘桥(碾盘街)巷。史料记载,早年此巷无名,东南侧有一道通往巷西城墙边大水塘的明沟,明沟两侧的居民为沟水阻隔,来往极为不便。20世纪初期,当地有位积德行善、修桥补路的好心人,把自家的一个大碾盘捐献出来搭在明沟上为桥。久之,此巷被人称为“碾盘桥”,碾盘街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在街巷西头,张姓居民宅院中生长着一株约300年树龄的古枣树。树高约9米,胸围近200厘米,一个人搂不过来。枣树为张姓居民先辈所植,为大而脆甜的铃铛枣。这株树干遒劲虬曲的枣树,沐浴了数百年风雨沧桑,见证了老街的历史变迁,也见证了魏野畴领导的中共阜阳特委在阜城开展地下活动的历史。有意思的是,这株枣树根系发达,树根蔓延到街巷的南北两侧,又生发了两株同根的大枣树,让人联想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名句。
阜阳早期共产党员吕盘铭的寓所就在街西头,是一处三进院房的四合院,附近就是这株百年老枣树。吕盘铭,城东插花庙附近吕寨人,武汉师范毕业后在“阜阳县立初级中学”(阜阳市第三中学的前身)当老师并负责学校总务工作,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利用周末或课余时间回家乡插花庙做农运工作。1949年在“阜阳联合中学”(现阜阳市第三中学)任教导主任。
据文史专家王襄天著《阜阳记事录续集》、《阜阳古今漫谈录》和《安徽省文史资料阜阳卷》等文献资料记载,吕盘铭为皖北特委在阜城秘密活动和阜阳“四?九”起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宣传活动家魏野畴(1898年—1928年,陕西省兴平县人),1927年8月受党派遣由河南来阜阳一带开展革命工作。1928年2月9日,在太和县文庙内召开会议,会上产生了中共皖北特委,魏野畴任书记。皖北特委辖太和、亳县、寿县特分委和阜阳、蒙城、太和、寿县、霍邱县委及驻军中的党组织。
在白色恐怖和地下工作时期,皖北特委机关驻地和特委书记魏野畴的住处经常变动。为有利于深入发动群众,指导农民运动的开展,把阜阳县行流集东寺庙小学作为特委的主要驻地(现颍泉区行流“四?九”起义纪念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院内有魏野畴带领特委的同志亲手栽植的一株枣树,距今已87年)。在阜阳城内还设有三处开展地下工作的联络点和住宿地点:一是贡院后街刘上台巷中共党员马昌实家(现鼓楼小学院内,2007年4月建有中共皖北特委机关遗址纪念碑,列为阜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代号“万德盛”;二是老北关韩家胡同张泽普家;再就是碾盘桥吕盘铭的寓所。
魏野畴在城内开展秘密活动时,经常居住在吕盘铭在碾盘桥的寓所。在这里,魏野畴给中共中央写了报告,派胡英初、刘贯一等在马实昌家油印《皖北通讯》,又派人到寿县、霍邱等地取得联系,并将中共阜阳支部扩建为临时县委,由乔锦卿任书记,吕盘铭同志是委员之一。由于吕盘铭在碾盘街寓所的面积比较大,几次大的重要会议都是在这里召开的。1928年3月28日,魏野畴在碾盘桥寓所召开了特委扩大会议,震撼皖北的1928年阜阳“四?九”起义暴动计划也曾在这里酝酿,并决定4月下旬或5月上旬举行起义,魏野畴任皖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指挥。
魏野畴创建了中共皖北特委,为贯彻执行党的八七会议决议,亲自领导发动了阜阳“四?九”起义,创立了皖北苏维埃政府和皖北工农红军,但由于敌强我弱和叛徒告密,武装起义失败了,魏野畴等一批革命志士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生命。1962年,毛泽东对“四?九”起义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次暴动虽然失败了,但它点燃了皖北的革命烈火,胜利真是来之不易,我们牺牲了多少好同志啊!”吕盘铭、马实昌等同志为特委在阜城的秘密活动和“四?九”起义作出了重要贡献。革命先烈在皖北的革命业绩永留史册,他们在阜阳城乡建立的革命功勋和奋斗精神,永远为阜阳人民所怀念。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宋玉洁 通讯员 一鸣
太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