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办好文史副刊 传播厚重文化

阜阳日报 2014-12-08 09:31 大字

[摘要]阜阳日报社文史副刊专家座谈会侧记

本报记者 尚原野

目前,阜阳日报社旗下的《阜阳日报》、《颍州晚报》、《城市周报》的副刊版面都拥有一批稳定的读者群,为增强报纸可读性和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12月4日上午,阜阳日报社召开专家座谈会,就如何进一步办好报纸副刊版面,听取阜阳师范学院及地方部分文史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

座谈会上,大家重点围绕《阜阳日报》新开办的“颍河周刊”展开讨论。据了解,“颍河周刊”自今年10月24日创刊以来,受到不少读者和文史爱好者的关注。该周刊定位为阜阳文史类周刊,主要报道阜阳的历史事件、人物、遗存,以及文化教育、经济形态、文学艺术等题材,在体现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底蕴的同时,也突出报道内容的时代性和可读性。目前开办有“阜阳记忆”、“谈古论今”、“颍淮文苑”、“颍水撷英”四个版面。

办好文史副刊的双重意义

报纸的副刊版面承担着软化报道内容、传播文化知识、延长读者阅读时间、提升报纸整体可读性的任务。其中,文史类副刊更能体现报纸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拥有一批相当数量的读者群。“《阜阳日报》开办反映阜阳本地文史内容的‘颍河周刊\’,为阜阳市民了解阜阳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阜阳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博士梁家贵发言时说,“办好文史副刊,一来可以弘扬阜阳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阜阳、热爱阜阳;二来可以扩大报纸自身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阅读报纸。”

阜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博士刘家富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说,“创办文史类周刊很有意义,有利于传播阜阳悠久的历史文化知识,澄清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认识,让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本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同时,也能提升报纸的阅读品位,增强报纸的关注度和可读性。”

以新的视角办出新鲜感

   “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实,从这点上来说,历史是死的东西。如果单纯用传统的观念和陈旧的写作方式,文史类题材报道就容易陷入枯燥无味的怪圈,其可持续发展就令人发愁。”著名作家、原太和县文联主席雪涅发言时建议,版面编辑应该保持思想观念的先锋性,善于以新的视角观察历史史料,用现代的思维方法和写作方式,把丰富的文史知识融入进去,将陈旧的东西写出新意;对于文史题材的报道不要扎架子,拘泥于宏大叙事,采写时切口要小,挖掘要深,抓住生动细节,运用散文化描写手法,赋予文史类题材报道更多的画面感、趣味性、知识性和审美性。

让文史报道更接地气

   阜阳市文史研究专家张方

新闻推荐

明晰产权 自主建设小农水

本报记者 程榭 通讯员 薛建邦/文 本报记者 穆可亮/摄

太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