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木制品网销国际大市场
[摘要]本报记者 关加加 通讯员 史浩然
11月19日,记者来到太和县蔡庙镇蔡庙村的太和县艺歌工艺品有限公司,映入眼帘的是一场木技展示的盛宴:木工、打(、丝印、装配……一条条看似平常的木方,在工人们熟练的操作下,很快变成了一个个笔筒、画架、首饰盒等精美的工艺品,等待随网络订单,走向国际市场。
“别看这些东西小巧玲珑,但是90%都是外销,如今已销售到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葡萄牙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达到300万元。”公司负责人刘同海在产品展示架前拿起一个精致的钥匙盒,一边展示着精良的制作工艺,一边向记者介绍。
将农村随处可见的木料,通过精良的加工卖到国外,刘同海有着独到的经验。
1979年出生的刘同海初中毕业后,跟随亲戚到江苏昆山的一家轮胎厂打工。经过十几年的摸爬滚打,他从一线员工做到了公司管理岗位。尽管在外收入可观,但由于父母、孩子一直在太和老家生活,刘同海一直有着返乡创业的念头,只是苦于缺乏项目,一直未能成行。在一次去义乌考察的过程中,他发现在老家并不起眼的木制工艺品在当地很受欢迎,而且多是转卖至国外,利润非常可观。
“我当时就想,这个在老家就可以做啊,不仅成本低,而且妇女、老人都能做。”2010年,发现商机的刘同海,拿着筹措的30万元钱,回到家乡,在自家的3间老宅子上做起了加工木制品的生意。
新办的厂子没有知名度,自己的经验也不足,业务开展非常困难。为了开拓市场、打开销路,刘同海既做老板,又承担起生产工人、业务员、管理员等多个角色,四处奔走寻求客户。
“刚开始,除了销路不畅,技术也是个难题。”刘同海说,厂里以加工时尚木制工艺品为主,农村传统的木工技术不能满足生产要求,于是他在到处拉业务的同时,还要学习、钻研畅销工艺品的制作技术。
凭借着刻苦钻研和诚实守信的经营,刘同海的生意逐渐步入了快车道,最初的木制品加工坊也变成了拥有大型木工雕刻机、砂光机、开榫机等先进木工加工设备,能够同时生产数十种工艺品,集生产、销售等于一体的大型公司。
生意越做越大的刘同海并没有沉浸在企业飘红的业绩中。“我们的产品大部分都是销往国外,不紧盯市场、创新销售方式,很快就会被淘汰。”眼看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刘同海又将注意力转向了网络销售平台。因为有着良好的经营口碑和过硬的技术产品,公司的网络销路得到迅速拓展。
“你看,我们在阿里巴巴、百度等网上平台都进行了推广,也开通了自己的联系、经营渠道,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我们就能立即加工、出样,然后发图给他们确认,进而根据网络订单进行批量生产。”刘同海说,电商模式大幅提升了公司的产品销量,“有时候一天就能完成一笔万元订单,生产出来后,直接配送至国际商家。”
“电商今后还是我们的主攻方向。”谈起今后的打算,刘同海说,他打算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再聘请几名专业的电商人才,通过电商平台,让出自这个小乡村的更多木制品,销往国际大市场。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 薛建邦
太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