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倪邱访古 经锄文化励后人

阜阳日报 2014-11-28 21:03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薛建邦/文 本报记者 穆可亮/摄

如今的倪公祠和经锄楼是5年前重修的,不少人时常慕名前来参观。

孤堆集、倪公祠、经锄楼、园柏树……在茨河流经太和县北部的一片河湾地里,一草一木都与汉御史大夫倪宽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倪邱,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当地人一直把“经锄文化”作为津津乐道的不老话题。初冬的一天上午,无风的天气,阳光明媚,记者实地探访了倪邱古镇的厚重文化和历史遗存。

千年风雨孤堆集

   从太和县城沿105国道一路向北,半个小时车程就到了倪邱镇。这里距太和县城约30公里,是皖西北重要的药材基地和产粮大镇。这里是汉初御史大夫倪宽早年耕读的地方,始建于明代的倪公祠、课最堂、经锄楼等文物古迹,在4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矗立在茨河南岸这片土地上。

“解放前,倪邱叫孤堆集;现在,还有不少老年人经常说到镇上赶孤堆集。”今年82岁的张世芳是建国初期界首师范的老毕业生,在倪邱工作、生活了60多年。他告诉记者,孤堆集地名的由来是因为集镇上有一个大孤堆,位于茨河故道南岸。上世纪50年代,省文物局专家认定这个孤堆是新石器时代遗址,上层属龙山文化层,下层属大汶口文化层,随处可见的陶片、瓦片记录着4000多年前的先民制陶用陶的生活场面;1952年,这里出土过石凿、石斧、骨针、青铜麒麟灯、瑞兽鸾鸟镜等文物。1981年,倪邱孤堆被省政府确定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年前,当地政府和贤达人士共同出资,重修了倪公祠部分建筑,在祠前建设了上千平方米的倪宽公园,位于倪公祠北面的倪邱孤堆也被圈进倪宽公园后院。在这个高出茨河水面十多米的巨大孤堆上,长满了桂花、雪松、楮树和一些不知名的野草,一条蜿蜒的水泥小径通往最高处的一座八角凉亭。当天上午,记者在凉亭四周的草地上搜寻了一会,很容易就找到了一些零星散落的黄色陶片、灰色瓦片,陶片上有粗浅不一的螺纹,看上去年代相当久远了。

倪宽故事传美谈

   张世芳退休前任原倪邱区副区长,对倪邱当地的历史和有关倪宽的传说十分熟悉。“在倪邱镇,当地人没有一个姓倪的。”张世芳告诉记者,“倪邱这个名字的由来,除了因为孤堆集外,还因为这里出了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倪宽。”

史料记载,倪宽(公元前169年—公元前103年)又名儿宽,字仲文,祖籍山东省广饶县石村镇倪家村。汉武帝时期,官至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相当于副丞相。班固在《汉书》中专章写有《倪宽传》。在我国历史上,倪宽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监察官员,而且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经学家和水利专家。他勤奋好学,清正廉明,宽征税赋,兴修水利,一直为后人所称颂。

相传,倪宽幼年时家乡遭遇灾荒,随母亲来到今太和茨河南岸讨生活。每当下地干活时,他总是把经书挂在锄把上,休息时就认真诵读,细心研究。这就是至今为人们传颂的“带经而锄”的故事。由于他勤学好问,得到西汉著名学者欧阳生的身传亲授。后来又受业于孔子后裔、西汉经学博士孔安国。后来,倪宽通过答辩考试,做了掌握礼乐制度的“掌故”(官名)。不久,补为“廷尉文学卒史”(协助廷尉办理文字的官员)。这时的廷尉是张汤,主管刑狱,素有酷吏之称。倪宽为人温良清廉,擅长文学,不善于动武,所以不被重用,被派到北地管理畜牧多年。由于他做事勤恳,牛羊繁殖很快。回廷尉府送畜薄(汇报材料)时,正赶上廷尉府有疑案没有结清,几次奏报,均被汉武帝打了回来。倪宽得知后,帮他的上级重新写了奏章,受到武帝赏识。于是,他被张汤提拔为奏谳椽(专门起草奏章的官),后又多次被提拔重用。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封倪宽为御史大夫,跟从武帝东巡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并由倪宽主持封禅仪式。倪宽做御史大夫在位八年,于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病逝,归葬原籍。

“以前,很多人认为倪公祠后面这个孤堆是倪宽的墓。后来,我查了《汉书》,又去山东东营市广饶县实地考察过两次,才确定这个大孤堆应该是倪宽的衣冠冢。”提起倪宽的旧事,张世芳老人就像在谈论一位经常交往的老朋友,好像不是在叙说一位2000多年前的古人。

据张世芳介绍,有关倪公祠的建设,当地还流传着一个广为人知的传说。倪宽当上御史大夫后,公正廉明,名闻天下,对部属要求严格,有作奸犯科者,决不姑息。有一年,汝南郡(西汉时期的太和县)茨河沿岸发水灾,地方官奏报后,皇上紧急拨款赈灾;可是,下拨的粮款多被地方官吏侵吞,土豪劣绅则趁机囤积食粮,分到百姓手里的粮食寥寥无几。倪宽得知后,主动请旨前往查办,惩处贪官,开仓济民。后来,世人为纪念倪宽,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至1566年)在大孤堆南面修建了倪王庙,塑倪宽像,终年香火不断。

重修倪公祠始末

   据史料记载,倪公祠原来的三间大殿始建于明嘉靖年间,附属建筑课最堂、经锄楼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四十一年,当地乡绅在此设立经锄书院,并重修部分建筑。民国时期,这里成为当地的中心学堂。解放后,一直是区、镇政府办公所在地。

“2008年夏天,一场暴雨把倪公祠的梁头冲塌了。当时,我向倪邱镇政府反映,能不能考虑重修这个古建筑,并召集当地关心文物保护的人成立了筹建委员会。”张世芳告诉记者,他一边向上级文物管理部门争取重建资金,一边与当地有一定名望的人士四处募捐。由于当地人世世代代仰慕倪宽的治学精神和为官风格,纷纷慷慨解囊,支持倪公祠的重修,共募集修缮资金近60万元,对三间大殿和课最堂、东侧回廊、山门等进行重修;2009年4月完成了损毁部分的重修任务。

有着近500年历史的经锄楼是倪公祠里最古老的建筑,坐东朝西,高约10米。正门上方是清代大书法梁

新闻推荐

特色种植获丰收

本报记者 宋玉洁 通讯员 方克奎

太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