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坚持改革创新 保障改善民生阜阳:全面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安徽日报 2014-09-01 21:23 大字

●阜阳是典型的人口大市、农业大市,经济基础薄弱,财政较为困难,长期以来公共服务设施投入明显不足,历史欠账较多,民生水平偏低。

●面对阜阳什么都缺的实际,阜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坚持以改革的手段、市场化的办法,全面加快民生类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市委、市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纳入市、县政府年度目标,落实到具体单位,实行责任到人。加强民生项目督查工作,强化跟踪问效,限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形成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工作导向,营造出全社会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浓厚氛围。

去年以来,阜阳市民生类建设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开工建设国省干线公路450公里,升级改造县乡公路400多公里,阜阳市区至太和、临泉和阜南3县双向6车道快速通道建成通车;全市基本建成中小学35所,开工建设各类医院26个,安医大附属阜阳医院、市人民医院城南新区医院主体工程完工,市肿瘤医院等7所医院竣工使用,累计新增床位4500张;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规划先行,科学安排谋划民生工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三年行动计划高起点、高标准,进展迅速。

高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完善的配套服务……走进阜阳三中新校区,现代化的校园环境让人眼前一亮。 “在全部设施投入使用的情况下,新校区能够向6000名到8000名在校学生提供包括学习、吃、住、行、健身、艺术等在内的一条龙服务。 ”阜阳三中负责人介绍,短短两年多时间,学生们就住进了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能够容纳120个教学班的现代化新校园,不管从三中还是从全市角度来看,三中新校区的建设都是对公共教育资源不足、质量不优等问题的一种缓解。

阜阳三中的变化,是阜阳近年来着眼长远,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缩影,也是阜阳市实施基础教育三年提升计划取得的成果。近年来,为确保民生事业科学有序发展,阜阳市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了阜阳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细化量化民生事业建设计划,明确了具体项目。除了启动实施基础教育三年提升计划,投入资金60亿元改造建设学校90所之外,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制定实施国省干线公路三年建设计划,投入资金90亿元,建设国省干线公路500公里以上;启动实施阜城桥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投入资金35亿元,建设颍河、泉河大桥8座,今年开工建设3座;制定实施电力基础设施2年突破计划,投入资金20亿元,建设变电站40所,新建、改造线路2500公里。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方面,制定实施医疗资源建设三年发展计划,投入资金62亿元,建设医院26家,力争5年内卫生机构床位数赶上全省平均水平;实施文化惠民三年提升行动,不断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在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启动实施阜城棚户区改造工程,完成40平方公里棚户区改造任务;制定实施阜城菜市场三年提升行动等,全面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太和县旧县镇综合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给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带来便利:报刊阅览室里,10余名农民正聚精会神地翻阅着报纸杂志;多功能活动室里,老人们在吹拉弹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里,电脑等设备一应俱全,几个青年农民正在网上查阅农技知识。 “文化站投入使用后,人气很旺。唱歌的、画画的、跳舞的、打球的,各得其乐,热闹非凡。 ”站长李坤说,旧县镇综合文化站是太和县民生工程项目,与传统文化站不同,新建的综合文化站更加突出“综合”二字,集文化传播、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形成了相对集中的文化活动中心,深受群众欢迎。

如果说综合文化站是基层群众的“文化大课堂”,那么农家书屋就是散落在各地农村的“文明薪火”。阜阳市自启动农家书屋项目建设以来,通过不断完善,逐渐建立起“建、管、用”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农家书屋近2000个,解决了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对改善农村文化环境、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改革创新,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打造以政府为主导、各种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服务供给保障体系。

加快推进民生项目建设,投入是关键。

阜阳是典型的人口大市、农业大市,经济基础薄弱,财政较为困难,长期以来公共服务设施投入明显不足,历史欠账较多,民生水平偏低。据统计,2012年阜阳市每百万人公路里程只有全省的51.2%,位居全省16个市末位;按照国家规定每千人4张床位标准测算,全市卫生机构床位短缺1.6万张;基础教育资源明显不足,全市缺少教学班7000多个,其中阜阳城区缺少3338个;公共文化场馆建设滞后,大多数是上世纪80年代建设,房屋破旧、功能老化;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较小,标准不高,养老事业刚刚起步,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面对什么都缺的实际,阜阳市委、市政府不等不靠,坚持改革创新,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鼓励社会投资,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努力拓宽融资渠道,着力改善民计民生。他们首先加大财政投入,根据民生工程建设资金需要,该市足额纳入年度预算优先拨付,2013年,阜阳市财政民生类支出258.8亿元,同比增长13.7%,占财政总支出的82.7%,今年上半年,全市财政民生类支出134.9亿元,同比增加14.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6%。同时优化支出结构,严控“三公”经费,压缩一般性支出,努力满足民生工程建设需要。去年以来,基础教育三年提升计划、医疗资源建设三年发展计划共投入资金50亿元。

与此同时,阜阳市进一步放宽公共服务投资准入条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教育、医疗、文化、交通、环保和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项目,引导社会组织成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去年以来,共引进中国中铁阜阳中心医院、武汉亚心医院附属阜阳医院、太和三精心脑血管病医院、临泉津泉医院等多家民营医院,共计投资29.3亿元,占同期医院投资总额的47.6%;引进汇文中学、京九实验中学、育才实验学校等540所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在校生数达30万人,引进文体类设施110多个,投资近6亿元。

为发挥多渠道融资作用,弥补民生工程资金不足,阜阳市积极做强融资平台,采取股权划分、整合土地资产等方式,做大市城投公司、市交投公司等融资平台,采取结构化融资、基金、信托计划、票据贴现和发行债券等方式,今年上半年累计融资33.2亿元,保障了颍河综合治理、城市路网、国省干线改造等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此外,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新模式,对适合市场化方式运作、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民生工程项目,一律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交给社会力量承办,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各种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服务供给保障体系。目前阜阳城区和大部分县城基本采取环卫保洁、绿化管理市场化,创新了机制,激发了活力,确保了民生工程持续发挥效益。

以人为本,从与百姓关系最密切、最现实的问题出发,有效做好就业创业工作。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之源,是改善民生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近年来,阜阳市始终把促进就业创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紧紧抓住不放。

立足阜阳540万劳动力,280万外出农民工的实际,阜阳市狠抓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平台建设,投资10亿元建成了能容纳2万多人的阜阳技师学院。学院开设汽车工程、现代制造、模具制造、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信息技术、药学、商贸物流、园林工程9个系30个专业,全部采用与企业联合培养的办学模式,确保毕业生100%就业。

同时,完善资金补贴办法,拿出3000万元奖补资金,培训农民工5万人,努力提高职业技术能力创业能力。为保障返乡农民工“随到随学”“应培尽培”,该市着力创新培训方式,延伸培训平台。全市各培训基地分批次、分种类、分层次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职业培训。各地还根据返乡农民工的培训需求,组织培训学校进乡入村,开展务工技能和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将培训真正办到了农民家门口,将技术真正地送到了村组农户。为了提高培训效果,阜阳市把农民工培训与劳务输出结合起来,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根据用工单位的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通过订单培训,将市场需要与热门专业相结合进行重点培训,从而保证了就业率。

随着返乡创业就业农民工逐年增多,阜阳市对农民工的关爱也由技能培训、权益维护、情感关怀发展到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给条件、就业给岗位,为农民工在家乡施展聪明才智搭建平台。为大力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2012年以来,阜阳市连续3年在春节期间开展“接您回家”系列活动,今年春节期间,组织开展了外出慰问农民工、与农民工座谈等活动,帮助农民工就地就业和返乡创业。

近日,阜阳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意见》,从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等方面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力度堪称该市“史上最大”。实行返乡农民工创办企业“零成本”注册,允许农民工以实物、债权、股权、资本公积金、非专利技术或专利权、商标权等出资,非货币出资最高可占公司注册资本的70%。对注册资本达1000万元、下设3个子公司并具备相关条件的,可以申请组建民营企业集团。同时,该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各县市区拿出800万元,充实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专项资金,用于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贷款贴息、创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就业培训等。同时,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安排标准厂房35万平方米。今年以来,有10万农民工在本地就业、近万农民工回乡创业。

除此之外,阜阳市还突出抓好社会就业工作,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创业服务,鼓励大学毕业生、复转军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创办微型企业,实现以创业带就业。支持中小企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社会就业。

阜阳市在城区颍河东岸修建安置房之后,将三角洲全部原住民迁往市政设施齐全的新小区,然后修建四季如画的滨河公园,实现城市、生态、人居、商业的一体化提升。

阜阳市委书记于勇 (右二)到500千伏沙河变电站视察工作,经过一年多建设的安徽省第一座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沙河变电站正式投入运行后,将为阜阳打造坚强电网再添新动力。电网建设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提升阜阳城市综合能力、保障社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阜阳市市长李平 (右二)在颍泉区实地了解安置房建设情况。目前,阜城棚户区改造重点项目正稳步推进,为把好事真正办好,阜阳把安置房建设放在优先位置。 “把好地段、好设施、好环境留给安置居民”,成为政府出资建设安置房的硬性标准。

炎热的夏季,在新建的阜阳市二十一中校园里,红色的教学楼已经拔地而起,工人们正在铺设道板砖、安装教室桌椅。作为阜城教育三年提升计划的学校之一,二十一中是阜城一所新建的初中,今年秋季开学将正式投入使用。

暑假期间,全市各地农家书屋准时面向农村儿童开放,以培养儿童阅读兴趣、提升学习能力,让农家书屋陪伴农村儿童度过快乐暑假。图为太和县桑营镇农村儿童在当地农家书屋阅读图书。

正在建设的安医大附属阜阳医院。阜阳市制定实施医疗资源建设三年发展计划,投入资金62亿元,建设医院26家,力争5年内卫生机构床位数赶上全省平均水平。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之源,是改善民生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阜阳市始终把促进就业创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狠抓职业技能培训,确保就业率。图为经过培训的技术工人进入临泉安徽嘉柏列科技有限公司工作。

新闻推荐

谁为留守未成年人撑起法治晴空?

来自省检察院的数据显示,去年以来,全省检察机关共受理审查起诉留守未成年人犯罪1392人,占全省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四成——■ 本报记者 李浩未成年人犯罪留守孩子占四成“如果爸妈在我身边,我...

太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