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乐乡村
[摘要]本报记者 任秉文 通讯员 杜国阳/文 本报记者 郭海洋/摄
在太和县桑营镇综合文化站,当地音乐爱好者或弹或拉或唱,引来不少村民前来观赏。
送戏下乡、电影下乡、广场舞进村……近年来,阜阳市实施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让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近日,记者走进太和县农村基层,实地感受这项惠民工程给农民群众生活带来的变化。
乡村文化活起来
记者走进太和县桑营镇综合文化站时,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墙上挂着村民自己创作的书画作品,风格迥异却颇见文化功底;走进阅览室,只见这里窗明几净,书架上整齐摆放着书籍和杂志,不少村民正在翻阅图书;多功能大厅内,七八位音乐爱好者或弹或拉或唱,引来几十位村民前来欣赏,大家围坐一团,好不热闹……
桑营镇综合文化站站长高士彬告诉记者:“镇文化站建于2011年。目前,建有图书阅览室、多功能大厅、电子阅览室等多个功能室。村民来这里不仅可以看书上网,还能学习跳舞、唱歌,接受技能培训。”
周楼村村民周华廷是文化站的常客,喜欢拉板胡的他,每天都会来文化站。“不用跑远路,不用花一分钱,就能在文化站内吹拉弹唱,有同伴有观众,还有空调。大家在这儿玩得都很高兴。”周华廷说。
在二楼阅览室,多台电脑旁都有忙碌的身影。23岁的村民李文强正在上网,记者凑近一看,他正在用百度搜索怎样做资料员的信息。“现在,我想找一份资料员的工作,先上网看一下需要哪些条件;如果条件符合,我就去应聘。”李文强告诉记者,如今,像他一样通过网络求职的村民越来越多,大家都喜欢上网,网上的信息量大,有用信息多。“通过网络,俺镇有不少村民应聘找工作,上班后,工资待遇都不错。”
太和县文广新局副局长王子成告诉记者,“眼下,在太和县各乡镇,文化站已成为当地人气最旺的场所。村民不仅可以在文化站看书上网,还能学到唱歌跳舞和农业生产知识。”
乡镇文化站,不仅农民朋友需要,不少孩子也经常前来。在太和县苗集镇综合文化站,记者看到,位于二楼的多功能大厅内,聚满了前来唱歌跳舞的村民。在一楼的图书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内,则坐满了前来学习、上网的孩子们。7年级的学生刘慧玲正在看《伊索寓言》,坐在她旁边的10岁小男孩刘亚伟看的是一本《脑筋急转弯》,两人都看得津津有味。
当天,陪着孩子前来的一位学生家长告诉记者:“平时,我们太忙了,没有多少时间陪孩子;好在,镇里建了文化站,孩子们能在这里读读书,还有风扇和空调,夏天也不至于让孩子们热着。这不,今日闲来无事,就陪孩子一起过来看看书。”
太和县文广新局副局长王子成告诉记者,“乡镇文化站是农村开展文化活动的前沿阵地,在传播先进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太和县共建有32个综合文化站,覆盖全县31个乡镇和1个开发区。文化站的建成使用,真正使乡村文化活跃了起来。”
文化广场欢乐多
宽敞的乡村文化广场上,绿草如茵,花朵芬芳。傍晚时分,记者来到太和县郭庙乡立新村,村文化广场上欢声笑语,热闹非凡。村民或踏着音乐节奏起舞,或在健身器材上锻炼,或三三两两地散步,一派悠闲祥和的氛围。
68岁的村民牛芳几乎每天都来这儿跳舞。跳舞间隙,她告诉记者,“文化广场建好后,很多人都喜欢来这里锻炼身体。”
一旁的村民刁云插话说,“每天吃过晚饭,都会有很多村民过来休闲、娱乐;大家在一起,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拉拉家常,气氛非常好。”
“以前,村里没有啥文化活动,不是打牌就是赌博。”王子成介绍说,“现在不同了,文化广场建好后,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健身锻炼的队伍中来,很少有人打牌赌博了。”
记者从太和县文广新局了解到,目前,太和县已建成15个村级文化广场、32个乡镇文化广场,完成送戏下乡文艺演出354场次,开展各类活动近百场,丰富了农村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送戏下乡、送文化下乡,舞蹈音乐在乡村流行……这只是太和县推进文化进村工作的一个片段。近年来,通过持续不断的文化建设,太和县各乡镇都建立了综合文化站,314个村建立了农家书屋,通过推进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村文艺演出、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维护等活动,让农民群众就地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关加加 通讯员 方克奎 近日,记者在太和县马集乡门张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白芷基地里看到,一台高速灭茬机正在田间来回穿梭,将白芷的主干及地里的杂草粉碎干净,随后,两台挖掘机把白芷...
太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太和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