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椿收成好 财源滚滚来
[摘要]本报记者 邓翔 通讯员 薛建邦/文 本报记者 郭海洋/摄
太和县陶桥村村民王培华和妻子采摘头茬香椿。
又是一年四月天,又到香椿飘香时。在全国闻名的香椿种植基地——太和县沿沙颍河两岸乡镇,放眼村里村外,漫步街头巷尾,到处可见收购香椿的摊点。每斤售价高达50元,让种植香椿的农民朋友喜上心头……
近日,记者来到太和县城关镇陶桥村,实地探访了这个“香椿村”农民的致富故事。
屋前几棵树 增收近千块
“现在,整个村子全都是香椿树,基本上没有其他杂树了。”陶桥村委会主任王启锋对记者说,“你看一看,闻一闻,遍地的香椿树,一阵风吹来,香味扑鼻。”
目前,陶店村有160多户村民常年种植香椿树,种植面积达1500亩。4月上旬,正是香椿采摘上市时节。在大约一个月时间里,香椿为每户村民带来平均一万多元的收入。
村民王培华带着记者走进自家的香椿地。远远看去,一排排香椿树似乎光秃秃的,但走近一看,发现树上已长了不少嫩芽。一簇一簇的香椿芽,绿油油中泛着紫红。如果摘下来,还能闻到浓浓的清香。
“香椿的价儿可俏呢。”王培华随手摘了两把叶子,“就这一点,也能卖好几块钱哩。刚上市时,每斤香椿能卖到80元,现在每斤也能卖到50元。”
站在一棵一人高的香椿树前,王培华告诉记者,这是长了3年的树,一个月下来能采摘3斤香椿;按每斤50元的市价算,可以卖到150元。像这样的香椿树,他家种了80棵,可以收入一万两千块钱。随着时间的推移,每棵香椿树的产量会逐年增加,真像是种下了“摇钱树”啊。
据王启锋说,每年,香椿树可以为全村村民带来100多万元的收入。
栽下万棵树 收入节节高
栽植椿树的好处远不止于此。
陶桥村委会主任王启锋介绍说,以前,占据陶桥村主导地位的树种是杨树。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当地大量引进杨树,老百姓看到了杨树及木材加工业带来的经济利益,纷纷种起了杨树。村里村外、房前屋后、田间河旁……凡是可供利用的地方,处处可见杨树挺拔的身影。
但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每年暮春时节,天空洋洋洒洒飘着如雪花般的杨絮,给当地带来了很大危害。
“杨絮飘飞的时候正是小麦传粉、授粉的关键期。麦穗上裹着杨絮,会阻碍传粉,对小麦产量造成不利影响。”王启锋对记者说,杨絮会影响小麦传粉、灌浆,降低小麦产量,还容易引发火灾。
改种香椿树后,每年夏天在椿树下生长的知了,也给当地村民带来了一大笔收入。一到夏天,树下的知了就冒出来了。村民拎着一个个装满知了的网兜,到路边,到集市,到收购点销售,3个一块钱。这些知了被运往阜阳各地,出现在酒店和市民的餐桌上。
按照王启锋的估计,今年知了的价格会涨到2个一块钱。别看这些知了不起眼,每年给陶桥村带来的收入也相当可观。
政府扶持成产业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用这句话形容67岁的村民齐连峰再合适不过了。从去年起,他承包了七八十亩地,用来种植香椿树和其他经济林木。
作为陶桥启锋香椿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员,齐连峰每亩地可以获得700元的补贴。村委会主任王启锋介绍,五年内,每亩香椿可以享受700元的补贴,种植香椿时,每棵树享受7元的补助。国家的惠民政策一下子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从去冬开始,陶桥村掀起种植椿树的热潮,到处是村民种植椿树的身影。
种植椿树让村民尝到了甜头。香椿出村,轿车进门,正是陶桥村村民生活变化的真实写照。富裕起来的村民盖起了新房子,买来了新车子,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价格提升,销路看好,我们并不满足。”陶桥村委会主任王启峰对记者说,下一步,围绕发展香椿经济,村里致力于提档次,创品牌,扩大有机种植、规范化种植面积,积极发展乡村游、农家乐项目,争取让小椿芽变成大产业。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关加加
太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