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渐逝的民间技艺

阜阳日报 2014-01-16 10:37 大字

[摘要]传统红烛制作

  本报记者 冯启俊 通讯员 宁克忠

以前过春节,家家总要“请”上几斤红蜡烛,增添过年的喜庆氛围,然而近年来随着工业蜡烛的出现,电灯的普及,传统制作红蜡烛的技艺正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

在太和县,有个上百年制作红蜡烛的村庄——倪邱镇巩庄村。如今,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仍在坚守着这一制作红蜡烛的传统工艺。

“这蜡用开水烫都烫不化,你要是烫化了,夏天都是三四十度的温度,点不完化了,名誉不好听,人家就不请你的蜡了。”在巩庄村,村民巩思军告诉记者,他们现在制作的传统红蜡烛,可以用开水烫,过暑天不碍事。

这位讲述红蜡烛制作工艺的老人叫巩思军,今年已经74岁,据他介绍,传统技艺制作出来的红蜡烛与现在工业制出的蜡烛相比,具有色彩亮丽、耐高温、质地密实、不冒黑烟等特点,原因来自独特的制作工艺。

巩思军说,制作中得用60度的油化成水,如果凉一点它结疙瘩,热的话蜡沾得慢。而传统制作的红蜡烛不冒烟,是因为用的是灯槽捻子,现在很多红蜡烛点起来冒烟是因为用的是丝绵捻子。

倪邱镇巩庄位于茨河湾,涝灾频繁,群众生活困难,据当地村民相传,100多年前,一个嫁到此地的外乡人,把制作红蜡烛的传统工艺传授给当地群众,并很快在周边蔓延开。

“原来那时候光俺庄上就有四十户,连上外庄也有制作红蜡烛的,那时消耗量大,过年每家都要请几斤的,制作出来的红蜡烛销量也好。”巩思军回忆说。

“一家一个沾蜡台,过年不再愁眉来。”正是靠着这一传统工艺,当地群众在冬闲时节都可以赚够过年的钱。巩思军说,一般情况下,一家两个人制作,除去成本弄个两千多元,“年关没事,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做做红蜡烛也够过年的了。”

村民巩瑞营也从事这一传统手艺活,他拿出一对红蜡烛告诉记者,两个卖三十块钱左右,但做这个费事,用丝棉捻子放入融化的蜡里沾,一次只能沾上纸一样薄的一层,一个蜡烛得反复沾四五十遍。“年轻人他干不上来,都不干这个,打工一天落个百儿八十的比这强。这都是年老体弱的在家里,到年跟了,卖点够过年的。”

正是由于红蜡烛的制作工艺全凭手工做,程序复杂,产量也低,非常费时且效益低下,巩庄村从事这一行业的人越来越少,同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一些蜡烛生产流水线上马更加剧了这一传统技艺的消失。现在一些老年人及留守妇女仍在坚守着传统的制作红烛技术,面对市场上不断出现的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各种功能蜡烛,巩庄人希望,自己制作出来的传统蜡烛,可以留下传统工艺的烟火传承。

新闻推荐

坟台丸子俏四方

本报记者 关加加 通讯员 方克奎

太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渐逝的民间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