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子山和他的红薯加工新技术
[摘要]本报记者 关加加 通讯员 方克奎
11月29日,记者来到位于太和县赵庙镇的子山种植专业合作社,只见合作社理事长范子山正带领社员,利用由他研发的“红薯淀粉快速沉淀方法”加工红薯淀粉。“与传统加工方式相比,这种新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问题,还能提高红薯淀粉的纯度、白度和出粉率,经济效益更为可观。”范子山说。
说话间,范子山还现场使用“红薯淀粉快速沉淀方法”给记者做了一个实验。只见他把生物活性菌和刚加工出来的红薯淀粉放到一个容器里,轻轻一搅,不一会儿,淀粉就呈棉絮状向下沉淀。“你看,利用生物活性技术,按相应的比例,3分钟后淀粉即可呈絮状沉淀,所有的淀粉都基本沉淀到底部。而如果使用原始的加工工艺,淀粉则需要24小时才能完成沉淀。”范子山表示:“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出来的淀粉能够比利用传统模式生产出的淀粉增加7个白度。而且,其出粉率可以由传统的18增加至22,淀粉纯度也可以提高2.5个纯度”。
据了解,范子山原在周口市一家淀粉制品有限公司担任销售部经理,多年从事淀粉销售工作。2006年,他看到各级出台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后,毅然辞掉稳定的工作,回乡创办太和县子山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红薯种植、加工业。最初几年,范子山利用传统静置沉淀和流槽分离技术沉淀淀粉,效果并不理想。“使用传统技术,淀粉沉淀时间长、观感差、质量差,而且生产环节所排出的废水,给环境带来了污染。”范子山说。
为改变这一情况,范子山带领技术人员到外地淀粉生产企业参观,走访了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学习红薯淀粉加工新技术。后来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并组成6人的专家组进行技术研究。他受生物活菌酶技术在玉米和马铃薯淀粉方面应用的启发,结合红薯淀粉加工的实际需要,经过一年多的潜心钻研和100余次的反复试验,“红薯淀粉快速沉淀方法”终获成功,并于2012年5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发明专利。
“依托科学技术发展农业产业化生产,给我带来了实惠和效益。”据范子山介绍,自“红薯淀粉快速沉淀方法”投入应用以来,他每年加工鲜红薯12000吨、生产优质红薯淀粉2400吨,销售收入达到1600余万元,淀粉产品除在国内市场广受好评外,还远销韩国、朝鲜等国家。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 杨静文 通讯员 王学敏 史万春 李敬)日前,11月份“安徽好人”揭晓,阜阳市解永志、时刻乐入选。解永志还被《安徽日报》推荐参评2013年度省十大新闻人物。 解永志是市第二高...
太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