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少华潜心墨海四十年
[摘要]本报记者 高楠
杨少华,阜阳太和县人。中国书法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倪宽书画院院长。杨少华的书法篆刻作品,曾经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书法篆刻大展近二十次,先后在第七届中青展、第一届扇面书法展、国际书法年展等活动中获奖。其本人也曾随中国青年书法代表团赴国外交流并获奖。2000年,杨少华被评为安徽省十佳青年书法家。
安徽省原书协主席张良勋,曾经将杨少华及其作品概括为“了不得”。但在杨少华看来,自己只是一个“半路出家”的书法痴迷者,凭借着一股“痴劲”,在墨海里流连了四十年。
“半路出家”走上首都大舞台
杨少华说自己是“半路出家”,并不是开玩笑。杨少华没有出生在典型的书香世家,幼年也没有接受过任何像样的书法训练。与很多普通的农村孩子一样,1973年,18岁的杨少华满腔热情参军了。但是,与自己投身从戎的想法不同的是,入伍后,他成了一名文艺兵。
这份意外的收获,为他打开了走向瀚海的一扇门。“在部队搞宣传、文艺,也让我有了学习书法的机会。”杨少华说,从那时起,挥毫泼墨的艺术,便一下点燃了他的那股痴劲。
转业后,杨少华成了太和一名乡村音乐教师。但他仍在书法路上前行——没有老师教,就自己临摹;找不到字帖,从报刊上剪下文字描红;白天没有时间练习,就趁夜深人静的时候,自己偷偷“加班”……有时候他甚至徒步跑到阜阳城里,为的就是能买上两张宣纸,让自己“过把瘾”。几年后,杨少华把常用的毛笔练成了“秃头”,自己的手面、耳朵,因为冬天“加班”太多,落下了冻疮。
杨少华功夫没有白费。1987年,一个来自北京电话通知,杨少华楷书作品入选全国第四届书法展。
“当时不仅是我,亲戚朋友也都不敢相信。”杨少华回忆,因为那之前,当地几乎没有正式入选全国性书法展的作品,更别说他一个半路出家的小伙子了。“到了北京,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挂在中国美术馆里展览,心是落了地,人却快站不住了。”
奔波潦倒只为求得“潦草字”
作品入选全国书法展,虽然让杨少华成了中国书法协会会员,但他也明白:自己最擅长只有楷书,要在书法路上走得更远,需继续学习行书、隶书等,而且,这些字体的书法学习,单靠自己勤学苦练也不行。
因此,从北京回来不久,杨少华就拿定主意——去拜师深造。可深造的费用,对当时的杨少华来说,并不是个小数目。不过,这一次,杨少华的“痴”劲又来了——他不光拿走了家里的所有积蓄,为了能够凑够费用,他甚至还借了不少钱。
虽然巨大求学开销,让自己在经济上有些潦倒,但在书法艺术上,杨少华却一下子“富”起来了。在南京艺术学院两年的深造中,杨少华不仅得了书法家黄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 宋玉洁 通讯员 一鸣 王大为)近日,太和警方通过周密部署,成功破获一起系列抢夺、抢劫案件,犯罪嫌疑人邱某被依法逮捕。 6月18日,该县高庙镇人李某骑电动车途经旧县镇一十字路...
太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