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叫吹儿会唱歌
[摘要]本报记者 冯启俊 通讯员 宁克忠
能让泥巴会唱歌,听起来很新鲜,然而在太和县蔡庙镇宋庄村就有一个制作“泥叫吹儿”的民间手艺人宋庆云,在他的手中,和好的泥巴经过捏制、扎孔、晾晒,不仅造型逼真,还能发出多种声响。
泥叫吹儿是民间泥制的儿童玩具,至少已有数百年历史,据宋庆云介绍:他祖父、曾祖父都做过泥叫吹儿,“那时主要是家里穷,挑一担泥叫吹儿出去,到哪儿都饿不着。”
泥叫吹儿的制作分和泥、捏制、焙烧、上釉、点彩等工艺程序,造型上分动物、人物等。经过上釉、点彩的动物或人物,生动活泼,自古以来深受儿童喜爱。制作泥叫吹儿,掏孔是技巧活,不然吹不响。经过低温焙烧,每个“泥叫吹”都不易破碎。制作泥叫吹儿,过去属于穷苦人的手工艺,在当时那个年代,儿童尤其是乡下儿童没有啥玩具,泥叫吹儿就是儿童玩具的大路货,上集、赶庙会时,烧好的泥叫吹儿几分钱一个,养家糊口自然不是问题。
老人宋文胜介绍,当时全村有200多人,其中有七八十人做泥叫吹儿,用模子按,刻下来,粘上就好了,没有不会做的。由于工艺简单,刚进门的新媳妇不要三天就会做小叫吹。
二十世纪70年代,随着塑料工业兴起,泥叫吹儿逐渐淡出儿童们的玩具市场,泥叫吹儿就成为一种民间“文化遗产”,制作泥叫吹的手艺人就成为将要绝代的传承人。今年已经71岁的宋庆云也是凭着对这个行当的热爱,成为当地唯一的一位坚守者。
宋庆云说,我爱好这个,上学的时候,十多岁,父亲做这,我就给他捶块泥,不会捏,就得给他抟个泥巴蛋子,结果到最后我看会了,四五十年来我一年也没缺过,没事就做几个,“主要是爱好这些泥巴,不爱好我早就丢了。”
目前,小叫吹儿的玩具功能基本上已经淡出,购买者多是作为物件摆设。宋庆云也不断变换花色、形状,尽量满足消费者艺术欣赏需求。据了解,制作一件成品的泥叫吹儿,从和泥、捏制、阴干、烧制、上色等程序至少要两个月时间,一年忙下来也赚不到几个钱,导致从业者越来越少。
据宋庆云介绍,目前在宋庄及周边,只有他还在做这泥巴,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觉得不挣钱,打工都比这强。
看到这个传统的民间制作手艺将失传,从事阜阳民俗文化调查的巩思良建议宋庆云招收徒弟,把这个非物质遗产传承下去。他鼓励宋庆云说:“泥叫吹儿是个小玩意,却是中国民间文化的特色作品,有传承的价值。如果能够传承下去,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历史记忆。”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冯启俊 实习生 曹书娟/文 本报记者 戴文学/摄
太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