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农业工人——明天种田人

阜阳日报 2013-04-08 21:24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杨静文/文穆可亮/摄

近年来,安徽恒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不断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发展现代农业。图为大学生员工在温室大棚内查看薄荷苗长势。

2011年,阜阳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04.6万亩。

2012年,全市流转土地232万亩,流转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由上年的13%增长到27.6%。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从改革开放初期分产到户、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如今各地农村推行规模经营、土地流转,“规模出效益”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然而,大多数土地流转到少数人手中后,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田地上劳作的机器越来越多、农民越来越少,务农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这种时代潮流下,不久的将来谁来种地?记者近日就此采访了位于太和县的安徽恒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对这家流转土地近3万亩的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点滴剖析,发现职业农民正逐渐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

老辈人种田的担忧

走进恒进公司位于太和县旧县镇的种植基地,今年42岁的张槐村村民张娟正带着十几个人在温室大棚内采摘草莓。自从把自家耕地流转出去后,张娟就一直在基地打工。如今,她已完全适应了这种坐班车上下班的生活。“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地都交给了大户,我们也只是在照顾家庭之余过来做些杂活。”张娟说,她们做的大多是些技术含量、劳动强度都低的工作。

大棚另一边,今年60岁的程新恒认真喷洒着杀虫剂。虽然只是临时工,但是程新恒几乎每天都呆在基地里,他是基地出了名的能人,掌握许多自己的窍门,不管种地、采摘、喷药,他做什么活计都像模像样。“不只是为了挣钱,俺种了一辈子地,除了这个不知道该干什么。”程新恒说,去年把家里5亩多地流转给恒进公司时,他失落了一阵子,后来开始在基地干农活,才重新提起了干劲。

“从心里说,土地是咱农村人的根儿,根本不想租给别人,可现在年龄大了,越来越干不动了,孩子们也不愿在家干农活,只能把地租出去。”程新恒说,村里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他的两个儿子也都在太和县城做小买卖,只要一听他谈起种地的事都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地里只剩下俺们这些老家伙,好多种地的诀窍都快失传了,等到俺们这辈人老了,谁还会种地?”谈起种地,程新恒脸上显现出隐隐的担忧。

新生力量正在成长

尽管程新恒的担忧在老辈种田人当中普遍存在,可基地专事种地的新生力量正在悄然萌芽。今年28岁的大学生李维已经在基地工作7年多了,从刚毕业时的青涩到如今在田间挥斥方遒,俨然一副种田行家的范儿,其中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

因为出生在池州市农村家庭,李维从小就对农业产生了浓厚兴趣,大学也选择了农学专业;刚毕业时,他在朋友推荐下来到恒进公司,觉得公司软硬件设施都不错,老板的理念也很先进,就留下了,一干就是7年多。

“我主攻的是田间管理,从种到收,从选种到田地布局,几乎所有的事都要学习;那时候,我每天都趴在田里,观察别人怎么做,不停地向专家请教,自己样样活都尝试一遍,就这样过了一年多才刚刚有了些模样。”李维说,真正做了这一行才发现,种地里头的学问有多大,虽然有心理准备,可工作的辛苦程度还是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如今,他已经是公司的老员工了,年收入近10万元,甚至比许多在企业工作的同学都高,可挣得每一分都是辛苦钱。“做农业其实很苦,我许多同学都因为吃不了苦转行做了其他工作,但只要吃得了这个苦,就一定能有所收获。”李维说,基地目前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已经吸引了许多高学历的年轻人前来,和他一样想要通过自己所学在农业产业中大展拳脚。

记者了解到,恒进公司以培育经营马铃薯、红薯、薄荷脱毒种苗和小麦、大豆优良品种为主,是阜阳市屈指可数的专攻脱毒育苗的民营农业科技企业。目前,公司有固定员工53人,其中,研究生学历的2人,本科毕业生17人,大专学历的18人。

农业工人是未来方向

恒进公司目前仅在阜阳一地就流转了近5000亩土地,而在田里耕作的却大多数是留守的老人、妇女。47岁的企业负责人范恒进指着正在田间劳作的人问记者:“你是不是觉得一眼望去都是老弱妇孺,可这并不是坏现象,正说明我们的农业在升级,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土地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这个少数人必须是能把土地种得更好的专家。”

在范恒进看来,这个转变过程是复杂漫长的,尤其是人的思想转变并不容易。“现在,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了,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接受了新的思想,可旧的观念却并没有消除,觉得种地是没有前途的职业,说白了就是不挣钱。”范恒进说,虽然他在这一行做得有些名气了,可自己的孩子也都不愿意跟他回家做农业。

“我好说歹说,说服大儿子回家来跟我做做看,为了让他了解农业产业,我几乎动用了这个行业的所有人脉。”范恒进说,他带着儿子参加农业高峰会议,找到自己在美国、巴西做农业的朋友跟儿子交流,才让他对农业产业彻底改观。“现在,俺爷俩有空就交流公司发展的想法,他掌握的情况比我还多,我都快说不过他了。其实,并不是只有老辈人才能种好地,许多年轻人只要了解这个行业,就能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农业上。”范恒进欣慰地告诉记者,如今,学财经专业的大儿子已经开始思考聘用专业团队来操作公司运营了,还想引入资本运作。

“我儿子有点想法,是因为有我的资源平台,可其他人并不一定有这样的机会,这就要靠政府来教育引导。”范恒进说,土地流转是大趋势,新旧交替不仅体现在耕作方式上,还应体现在思想意识上。现在正是农业转型期,要想顺利度过这个转型期,需要政府给予多方面的政策保障,培养职业农民就是其中的重要一项。“政府应该着手培养一批学历高、技术过硬的职业农民,让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职业,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这个行业,共同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新闻推荐

有温暖就会有希望

本报记者杨

太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