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华:开掘历史文化的奉献者
《颍州墨林》是年逾八旬的老文化工作者王兴华先生的一部研究阜阳书画历史传承与发展的专集。其中,30多篇资料翔实见解独到的研究文章,从近当代书画事业的前沿,追溯到上古秦汉以降百多名先贤的创作与理论建树,勾勒出一条源远流长的书画史脉络;111幅珍奇美妙书画精品,蕴涵着三千年绵延不衰的艺术美韵。被书画史家誉为“阜阳(包括颍州亳州)数千年之图鉴与文典。”既能帮助读者加深对书画审美价值和艺术哲理的理解;又被青年书画学子们视为难得的学习资料;即使颇有成就的书画家们,也可以从中汲取到丰富的知识营养和有益的技法。故著名文史专家、书法家刘奕云说“自己作为阜阳书画界一员,对于阜阳历史上有哪些书画家,他们有哪些代表作品,在当时和后世产生哪些影响?往往感到茫然,所幸的是,这些问题从《颍州墨林》里,都能一一得到解答。 ”
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人物研究多为大而化之,其注意力也仅止停留在人们熟知的一些 “大名头”的人物身上,几乎年年老面孔,篇篇“炒剩饭”,使我们的历史表述越来越教条,越来越僵化,越来越没有新意。似乎除掉“二王”、“四王”、“八大山人”有数的一些“熟知”人物之外,那些所谓的二流、三流地方人物,都入不得史家的法眼。致使书画史研究,出现断裂与虚无。我们知道,驾轻就熟可以事半功倍,而研究那些生疏的,名头小的,甚至是无名者,确实很难,至少是没有多少凭借,需要从基础资料开掘钩沉、搜寻探索、做起,需要下一番去伪存真、沙淘金的苦功,由于不被重视,还会受到冷落或非议。比如,这位王兴华为了一部《颍州墨林》苦心孤诣,孜孜以求,前后苦心经营20多年才在社会赞助下,勉强印制出版,就是一个实际的例证。
其实,地方上数以万千计不入学者法眼的书画园地的“小人物”,年年月月耕耘着艺术的“半亩方塘”,他们辛勤地从事着艺术的启蒙与传承,执教授徒培育了无以数计的艺术人才,为祖国的艺术传承与发展做着默默奉献。比如《颍州墨林》书中写到的卫夫人对王羲之的传授;比如,梁巘主持寿州书院“授徒”十数年……我们理应去关注这些启蒙者的生存环境,艺术追求和创造贡献,宣传他们的奉献精神,为他们树碑立传。从而表达我们应有的纪念和尊敬。就这层意义上讲,王兴华先生的研究就是一个范例,也理应得到社会的肯定与支持。
王兴华先生1927年生于富有 “中国书画之乡”美誉的阜阳市太和县,1949年参加工作起便从事文教,文化事业,和戏曲、曲艺、文艺理论创作及文艺报刊编辑工作,其中属于“诗画”普及和研究的活动占相当比重,也曾任阜阳六、七、八届政协文史界委员,并于1987年被评为副研究员职称。
令人敬佩的是,王兴华先生自1990年离休至今20年来,更加倾力于阜阳书画艺术研究。他先后担任市老年专家协会理事,文化艺术委员会秘书长,阜阳老年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淮颍书风学术研究委员会委员等,全是分文不取的社会职务。笔者亲见过他在风雪寒冬,奔波在县乡寻访;烈日炎夏,在图书馆、档案馆挥汗抄录、爬梳;忘记年事高迈和体弱多病。近年来集中出版发表《名达翰墨----阜阳近百年书画精品评介》、《阜阳书画史上的辉煌篇章》、《颍州历代书画家传略》、《颍州历代书法家纪略》、《历代颍州画家述要》、《淮颍书风的形成与发展》、《淮颍书风的追寻、传承和导向》、《“南宁北谭”诗画友》、《李伯英山水画稿拾零》、《西汉汝阴瓦当刍议》、《“四库全书珍本初集”辨析》、《欧阳修、苏东坡颍州遗墨拾零》等。
《颍州墨林》这样的著作,以弘扬本地文化,而弘扬本地区文化,也就是弘扬了中华文化,它推动颍州书画艺术发展,也就是推动整个国家民族书画艺术的发展。王兴华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开掘历史文化的奉献者。
陆志成
新闻推荐
近年来,太和建设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局长廉伟的带领下紧紧围绕把太和县城建成“阜阳次中心城市”的目标,按照“拉开框架,提高品位,完善功能”的总体要求,实施“启动两翼、对称发展、建设新...
太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太和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