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艺术大师 感知非遗技艺 —首届阜阳非遗艺术精品,交流展览会再回首

颍州晚报 2018-07-04 01:07 大字

编者按:6月18日,为期3天的首届阜阳非遗艺术精品交流展览会在558文化创意产业园落下帷幕。

展会现场,规模宏大。在3万多平方米的558文创园区内,设置了7个室内展馆,86个非遗项目展位,邀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2位,省级非遗传承人30多位,参展单位76家,展出作品近万件。

展会期间,关注如潮。广大市民和游客纷纷表示,展示作品美轮美奂,精美无比,令人大开眼界。本期主要选登6位非遗大师专访内容及作品,让我们再次共同走进本届非遗展会,踏入非遗文化世界,回顾精彩时刻。

感受西域文化聆听匠人佛心

扎西朗灯10岁起系统学习唐卡基本技艺,师从热贡僧人著名唐卡画师更登罗藏,20岁时,绘画技艺渐趋成熟,开始走上独立创作之路。其创作以非凡的笔力著称,画面线条稳健而赋于生命力,画风质朴,色调唯美。“

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程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制作一幅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完成,长则需要十余年,比如这次我带来的主要作品之一《五百罗汉》的创作,用了近7年的时间。”扎西朗灯说,这幅画作长4.78米,高1.27米,这样的巨幅表现尺寸十分少见,是扎西朗灯艺术生命的转折,也是认知的反省。画面中,五尊比例稍大的佛像皆是佛陀释迦摩尼像,五尊像皆双跏跌坐于莲台上,穿三法衣,五尊佛像所结手印形态各异,画家用不同的手印来表达不同的状态,不同的佛教义理。

“感谢558文创园提供的这次机会,能和大家见面,让感兴趣的市民更好、更多地了解唐卡艺术。”扎西朗灯高兴地对记者说道。据悉,在558文创园展出期间,扎西朗灯每天都早早来到唐卡馆,与前来的市民、游客面对面交流,对话非遗、分享创作心得。

宋风雅韵锦绣交晖

“针不离线,线不离手”,今年80多岁的王素花老师已与宋绣共同生活了60余年。据王素花老师本人介绍,她8岁时跟姥姥学会了绣花,22岁如愿当上了绣工。

1958年,王素花带领团队绣制完成了汴绣作品《清明上河图》,1959年这幅作品被悬挂于人民大会堂河南厅,国庆期间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该件作品使用了36种针法,其中十几种针法是在创作过程中创新提炼的,在制作中吸收了传统刺绣的针法技艺。此后更多的传统中国画名作以汴绣的方式展现出来,如本次展出的《五牛图》、《百骏图》、《簪花仕女图》等作品,达到了绣品要平、齐、细、活、光、亮、净的工艺标准,细致传神的效果。王素花在传承传统宋绣技艺的基础上,创新刺绣针法,发展汴绣工艺,形成了融宫廷匠作,市井技艺和民间手艺的刺绣风格,独树一帜。

国内刺绣专家这样评价王素花:她从事汴绣60余载,是新中国挖掘、继承、创新、发展汴绣的重要带头人之一,在对古老汴绣的研究过程中,她的知觉灵敏、想象丰富,既有继承,又能创新。

千万毛中拣一毫匠心制笔书天下

“本次我的作品在558文创园的文房四宝馆展出,作品不多,但都是优中选优的精品。在皖北名城阜阳的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张苏笔庄,近距离感受宣笔制作工艺,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宣笔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当中。”张文年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制作毛笔第一道工序是“选毛”,根据书写、绘画要求选择不同的毛,才能制作出不同需求的毛笔。“就为了能够熟悉选料,我在江苏宜兴的杨巷镇宰了3年的羊,可以说对羊的每个部位毛的长短、质地都了如指掌。”张文年笑着告诉记者。

如今,张苏宣笔在张文年的传承和发扬下,“尖、圆、齐、健”四德俱备。先后开发了“阳春白雪”、“玉骨冰心”、“玉竹明珠”、“雪山青玉”、“宣州紫毫”、“长锋牛耳毫”、“随缘”巨笔等优质宣笔品种,深受众多书画名家的青睐。

技与艺的升华他的作品“能说话”

邱玉林,1953年生于宜兴,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级彩陶非遗传承人,他的作品被誉为陶都“五朵金花”之一。

虽与邱玉林大师接触的时间较短,但耳闻非遗展中很多参展者评价邱玉林的作品“能说话”,正如邱老师所说,我在学习陶艺的时候,如同看别人的东西一样,带着自己观点去看,不能人云亦云。

“此次受邀参加558文化创意产业园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我带来了自己最喜爱的几件作品,《紫玉瓶》、《同一首歌》、《彩球》、《茶壶》将同时展出。”邱玉林说到。据悉,《紫玉瓶》的构思是在国泰民安的大背景下,创作一个体现吉祥富贵的彩陶艺品。作品以“玉”点题。玉,自有文化以来,就是一个折服千年的物质化身;紫砂,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折服了文人雅士几百年,二者结合表现至尊至王。造型上,采取圆润饱满的形体;装饰上,在传统玉器图案线面构成原理上创新,用简单的符号,连环相扣,相互依存,排列有序,层层叠叠,远看是面,近看是线,形成纵横交错的吉钱纹图案,产生立体的视觉冲击效果,在各个角度看图案都在变,似一个变幻无穷的迷宫。

“要想达到想象中的构思,我绘出了数十张图纸;运用彩陶创新的十八般技艺,在陶坯上细心着画、挑毛点法,尤其运用雕刻功底,精心刀刻,通体的凸凹图饰一刀一刀雕刻成形,失败一刀就前功尽弃。”这是何等的用心,何等的投入,有时一气呵成,半天不能离案。

邱老师表示,这次在非遗展中展出的不论是紫砂壶还是彩陶瓶,我都希望能展示出彩陶的风格韵味,在同与不同中展示自己的艺术定位,使陶艺实现质的升华。

文化名剪叹为观“纸”

“我自幼酷爱剪纸,它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著名剪纸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蔡骁龙在记者采访中说到,“这次受邀出展16日在阜城558文化创意产业园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既是对剪纸文化的弘扬,也是对我的作品的肯定。”

据悉,蔡骁龙自幼酷爱剪纸,刻苦专研达30年,练就一手不凡的剪纸技艺,无论手剪、刀刻均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在坚持中国剪纸传统定义的基础上,对剪纸的工艺美术技法及理论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多年来深入生活创作了大量的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屡获国内权威展评的金、银大奖,创立了“新、雅、精、真”的独特艺术风格,被誉为新生代传统剪纸艺术的代表人物。

此次作品展中将呈现《蜂花》、《雪月》、《宝宝》、《观音》、《雀儿喜》、《孺子牛》等作品。“很多作品取材于自然界和生活,自己观察积累实践,才能创作出来的。每一幅剪纸图画中,都有着深刻的蕴意和内涵,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剪纸艺术,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是艺术与文化的结晶。”蔡骁龙介绍作品时说到,“比如《孺子牛》,以清晰的线条,勾勒出简洁明了的画面,同样可表现出俯首的老牛的奉献精神。”

武汉剪纸是国家级非遗湖北雕花剪纸的重要组成之一,在传统破刀技法、套染色基础上独创连线细纹刻纸特色技艺。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的典范

姚惠芬女士出生于苏州刺绣世家,自幼就开始学习刺绣。师从近代苏绣“仿真绣”大师沈寿的第三代传人牟志红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任

新闻推荐

亲历颍州晚报创刊、收藏每期副刊 朱建东:因为喜欢,所以一直关注

编者按相遇是一种缘分。人如此,报刊亦如此。在这个海量阅读的年代,《颍州晚报》与您相遇,是一种缘分;让您欢喜,则是一种幸运。...

阜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阜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