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我的舅舅 申 阳

安庆晚报 2017-11-15 11:54 大字

三年前初夏的一个晚上,上海表兄打来电话,说他的父亲——即我的舅舅当天火化,享年93岁。

我心里尽管有所准备,但还是十分惊痛,责怪表兄为何不早告诉我?表兄在电话里说,爸爸生前交代过,他的丧事不外张。我们遵照他的遗愿,没惊动上海以外包括阜阳老家的任何亲属。他们都是我今天一一电话告知的。

通完电话,我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我多么想(也做好准备)送舅舅最后一程。他和我在亲戚关系上虽然只是舅甥,但他老人家是有恩于我的。

母亲兄妹五个,这位上海舅舅是其长兄。小时候常听母亲说,上海舅舅和舅妈都是有学问的教育工作者,两人每月用30元来缴党费。

母亲讲这话的时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彼时人们的收入都不高,像我父母这样的国营单位职工,月工资是五六十元,就算舅舅舅妈的工资比父母高,却也高不到哪里去,可是他俩却拿出30元来缴党费,看出他们对党组织的信任和忠诚。

长大了我才知道,我的外公是小地主,舅妈的胞兄是国民党高官,在极左年代,像舅舅舅妈这样家庭成分高、社会关系复杂的知识分子,能加入中国共产党,说明他俩政治上是多么先进、工作上是多么上进。后来听父亲说,舅舅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是上海地下党外围成员,参加过上海学运。这让我对这位未谋面的舅舅产生了敬重之情。

以前舅舅和我们家联系不多,母亲去世后他反而不时给父亲来信,父亲看了就给我看。舅舅在信中常流露对其妹妹生前关心不够之意,多次提出在各方面资助我们。

七十年代中期,我插队落户到农村,开始与舅舅书信交往,我定期向他汇报工作和学习,他则鼓励我好好做人,不枉青春。舅舅知道我爱看书学习,就源源不断地寄来上海出版的多种书报刊,使我在那个贫瘠的年代补了不少知识营养。?

我上调工作了,舅舅对我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他要我读名著,读鲁讯,读《古文观止》,打好基础,并仍然在学习上及时资助我。而年轻充满幻想的我,兴趣广泛,学不专一,见什么学什么。舅舅也不苛求,总是热心支持。我钻研文学,他寄文学书籍;我喜欢影视,他寄影视杂志;我想搞新闻,他寄新闻刊物;我涉足集报,他又一卷一卷地寄来各种报纸;凡是有求,必有所应,二十余年,从不间断。

后来文化市场开放了,我叫舅舅别再寄,可他依旧如故,花钱耗神且不说,光是一次次去邮局包扎糊浆那些书刊,对一位年长的人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我从内心深知,没有舅舅的辛勤培育,就没有我事业的今天。

舅舅不仅在学习上关心我,在生活上也关爱我。八十年代中期,我与新婚妻子去上海旅行结婚,事先写信告诉舅舅,届时去看望他和舅妈。舅舅很快回信,要我们去后住他家。去上海住旅馆花钱不说,主要是不方便,能住在亲戚家里可谓幸事。

上海的住房都很紧张,舅舅家也不宽敞,他不主动说,我们是不会住他家麻烦舅舅舅妈的,他主要是为我们着想,让我们夫妇在上海度过了愉快而又难忘的假期。舅舅宽厚慈善的待人和对我这个外甥的浓浓关爱之情,令我万分感动。

舅舅大学时代学的是社会学,他博学善思,素养极高,文史哲样样都行,尤其在社会学方面造诣颇深,八十年代离休后不用扬鞭自奋蹄,专心在家看书、考史、写作,不断有社科、文史类文章见诸于报刊。九十年代初,他的一篇自传体中篇小说在《解放日报》上连载,受到好评。以后他花费大量心血,写了一部几十万字的“阜阳地方史”(舅舅是阜阳人),受到阜阳市政协的重视。后来他发现大学“社会学”类教科书内容空洞,缺乏新意,在多方论证后,他决心自己动手写一本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并自信能填补此专业国内空白。果然,此书写好后,被有关部门看中,及时出版,成为大学社会学辅导教材。舅舅丰厚的功底和渊博的学识,以及活到老学到老的顽强毅力,为我等晚辈树立了典范。?

我与舅舅一直保持着通信,他对我工作上、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都由衷的欣喜,给予热情鼓励,并谆谆教导我,多读书,勤思考,写出有份量的作品。我一直想去看望他老人家,几次去沪,均来去匆匆,总觉得以后还有机会。

晚年的舅舅,耳背的厉害,通话不方便,我逢年过节就打电话给舅妈,适时寄点土特产去,向二老祝福,并期待再见他二老一面,可是没想到,舅舅就这样走了……

舅舅,您在天国安息吧!您一手哺育的外甥,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

新闻推荐

颍泉行实施“金融服务”提升计划便民服务乐客户

“真是太方便了!”近日,家住阜阳市双河社区的王大妈感慨地说,以前她量血压都要跑到3公里外的社区卫生所,现在到颍泉农商银行办理业务的时候,就可以测血压、量体重。近年来,颍泉农商银行实施“金融...

阜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阜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