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燕在浅阅读盛行的今天还有多少人愿意静下心
本报记者 杨燕
在“浅阅读”盛行的今天,还有多少人愿意静下心来拿起一本书细细品味?在临泉县,一位痴迷读书、藏书的老先生王法思四十年间藏书达到3.5万余册。最近,王法思和全家一起入选中国“书香之家”。
藏书 家像小型图书馆
走进王法思位于临泉县一中院子里的家,就像走进了一个小型图书馆。两间屋子的书柜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为了方便查找,王法思给他们做了分类——有语言类、数学类、历史类、宗教类等。
说起藏书,王法思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喜欢看书,开始收藏书大约是1968年之后。“当年由于北京的十几所高校纷纷迁出,很多图书馆里的书都批量出售。”王法思介绍,大学毕业之后他在北京从事教材编写工作,他那段时间买了近2万册的教科书。
“当时每月工资只有46.5元,但为了买书经常几个月吃不到肉。”王法思笑着说,宁可不吃肉,也不能不买书。
1972年他回到家乡临泉工作,在搬迁前,王法思首先是把多年收藏的书打包寄回来。“当时整整三大木箱子,花了160元的邮费。“王法思表示,其他都可以不要,但是这些书必须带着。
对收藏的每一本书,王法思都能清晰说出来历。他指着一整套《中华大辞典》告诉记者,这是1972年台湾出版,大陆影印,当时在阜阳只有三套。“我先后去淮南、阜阳市文联、阜阳市博物馆等地花了八、九个月才凑成一整套40册。“王法思告诉记者,他特喜欢书法,《中华大辞典》收录的汉字全,也方便他研究大篆。目前,他已经读完32本。
只要听说哪里有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他就会想方设法寻找。而今,王法思家中已收藏3.5万余册的图书了,有不少都是孤本。
读书 不可一日不读书
王法思不是将藏书束之高阁,而是潜心研读。“从小我就喜欢读书。”王法思说,祖父、父亲都是临泉有名望的中医,小时候家里不仅有中医学相关书籍,还有古典名著、小说等,这为他日后的读书、藏书奠定了基础。
“每天工作后,还是会抽出时间看看书。”王法思说,一天不读书,就感觉少了很多东西。我现在退休了,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阅读。可一日不食肉,不可一日不读书。
“每读完一本书我都会写写心得和感受。”王法思说,他准备结合自己的调研和阅读掌握的资料写一本关于临泉方言和文化的书。
谈到阅读,王法思对时下大众读书态度表示担忧。“现在的孩子看书都带有功利性,我认为读书就应该是一种单纯的阅读需要。”王法思说,希望政府做好引导,社会提供便利,家长做好表率,阅读,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内心的宁静和沉淀,值得全社会崇尚。
受益 腹有诗书气自华
躬耕书田的王法思参与编写了《临泉县志》、《临泉教育志》等多部著作。
“读书就是在和古人对话,他们的言行、品德都深深地影响着读书人。”王法思说,多年的读书,让他很多文言古句张口就来,很多事情让他看得开放得下。藏书、读书的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人,爱人杨玉荣也酷爱读书,并发表论文23篇,参与编写书籍16部;儿子、孙子都喜好读书,并在各自领域小有建树;女儿女婿和外孙也出版或参与编写了相关书籍……
此外,为了把藏书发挥更大的价值,王法思已经分批向临泉一中、临泉二中、韦寨中学、姜寨小学等学校捐赠8000余册图书。“藏书、读书最终是要入世济世。”王法思告诉记者,目前,他正在与临泉县图书馆协商,将其藏书纳入县图书馆供社会人士借阅,以便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新闻推荐
阜阳思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韩青华向客户介绍驾图盒子的实用性能和使用方法。 本报记者 杨燕 通讯员 李昊/文 特约摄影 余波 有车一族的你,是否经历过车子熄火在前不着...
临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