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瓜不重茬 瓜苗移栽忙
[摘要]本报记者 尚原野 实习生 张燕征/ 文本报记者 郭海洋 通讯员 张浩/摄
临泉县范兴集乡刘营村村民在搭建半截楼西瓜种植大棚。
又是一年春来到,在临泉县范兴集乡刘营村半截楼西瓜塑料大棚里,当地村民正忙着移栽瓜苗。十多年来,刘营村作为半截楼西瓜注册商标的所在地,一直坚持自家培育瓜苗、常年不重茬,在保证西瓜品质基本稳定的同时,也给瓜农带来了沉甸甸的收获。
自家育苗更放心
3月1日上午,记者来到范兴集乡刘营村西侧一片大棚西瓜种植基地,瓜农们趁着连日的晴好天气,把提前培育好的瓜苗移栽到新建的塑料大棚里。
“这么多年,我们村的半截楼西瓜苗都是自己培育,腊月二十六下种,现在刚好移栽。”刘营村村民刘林告诉记者,像这种两个瓣三片叶的瓜苗,市场上至少要卖五毛钱一棵,虽说价格不算高,但村民却很少去买。除了品质不能保证这个主要因素外,运输搬运过程也可能造成瓜苗成活率低。自家培育的瓜苗,种子来源有保证、搬运过程损伤小、成活率相对较高,各方面都比市场上买来的瓜苗更加让瓜农们放心。
虽说种瓜只有短短四年时间,刘林对自家培育瓜苗的坚持却一点都不逊色于常年种瓜的村民。“只要是半截楼品牌的西瓜,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个模式种出来的。”刘林告诉记者,从每年初夏开始一直持续到中秋节,外地的水果商都会把大货车开到地头上装瓜,看中的就是我们半截楼西瓜的品质。
瓜地一年换一次
当然,半截楼西瓜十多年来能够在南方市场上广受欢迎,还与当地瓜农常年不重茬、西瓜品质相对稳定密不可分。在刘营村3000亩半截楼西瓜核心产区,一年一换地、不用嫁接苗早已成为瓜农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嫁接西瓜苗可以重茬,不过口感却跟非嫁接苗有明显差别。”今年48岁的郭兴亭有着11年的半截楼西瓜种植经验,去年还在一公里外的郭庄种瓜,今年就把基地搬到了刘营村。他告诉记者,一年换一次地虽然比较麻烦,但对于保证半截楼西瓜的品质来说确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当地,目前引种的“玉麟8424”品种,只要重茬种植就会出现退化现象,一旦亩产量上不去,瓜农就要受损失。现在,刘营村每亩耕地的土地流转费用已经增长到1200元,集中连片流转也为瓜农经营带来不少麻烦。
不过,正是因为当地瓜农都做到了不重茬,半截楼西瓜才能从每年“五一”节前后上市一直持续到国庆节,四茬瓜的销售时间长达五个月之久。“只要能做到不重茬,想要前两茬瓜收回成本就种稠一点,想五个月都有瓜卖就种稀一点,控制起来非常灵活。”郭兴亭说。
田间管理重技术
记者采访了解到,种苗自家培育、常年不重茬,只是保证半截楼西瓜品质必不可少的措施,要想获得丰收还得注重技术,加强田间管理。
“这几天气温比较高,正适合瓜苗移栽。一旦遇到降温,就要立即加强保温管理。”郭兴亭说,早春时节,夜间气温可能低于10℃。对于刚移栽的瓜苗来说,还需要在大棚下搭建小拱棚,做好夜间保温。到第二天上午气温上升至10℃以上,就要立即打开大棚两头的塑料薄膜,加强瓜田通风,防止因气温过高造成瓜苗脱水。半个月后,瓜秧将长到30公分以上,就可以拆除小拱棚,掐掉侧生蔓,为即将开花坐果做好准备。
由于半截楼西瓜对种植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当地村民每户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20亩左右。经过十多年的经验积累,种植西瓜的收入已经相对稳定,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目前,范兴集乡的半截楼西瓜种植面积在3万亩左右,一亩地毛收入8000元左右,纯收入5000元左右,经济效益非常可观。”范兴集乡负责人屈芳戎说。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 刘子奎 文/摄
临泉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临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