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既要把团带好 也要把人留住

新安晚报 2015-11-04 07:34 大字

迎仙青年杂技团的前身是1975年成立的迎仙马戏团,如今在临泉已是小有名气,水平较高的民间杂技表演团体,因组建者来自临泉县迎仙镇而得名。而组建者李玉峰,曾经是临泉杂技的领军人物,也是现任团长刘凤侠的丈夫。刘凤侠说,丈夫以前喜爱戏曲,后来改做马戏团,而自己也曾专门学过一段时间的杂技。

为荣誉自豪,为家人骄傲

“改成青年杂技团已经有四五年时间了,团员年龄最大的也就20来岁,最小的只有八九岁。”刘凤侠说,她带团常年在厦门、泉州等南方地市表演,但老家有啥活动也都会赶回来。“这几天正在搞送文艺下乡的活动,我们也带着团在下面的乡镇进行演出。几乎每年都会回来参加这样的活动,乡亲们喜欢看,我们也乐意演。”因为常年在海滨城市演出,场地有时就在船上,条件受限制,刘凤侠坦言很多节目不能演。“只能演演传统的一些节目,所以在节目创新这方面我们做得不够,也是下一步需要好好研究的东西。”

CCTV《传奇中国节·春节》全球直播节目“临泉民俗闹新春 民间杂技过大年”、央视七套《乡土》栏目等都曾让临泉杂技频频“露脸”。而说起荣誉,刘凤侠也是如数家珍。“三届安徽省民间杂技艺术节比赛我们都参加了,拿过银奖和铜奖。女儿的变脸节目参加国际比赛也拿过金奖。”刘凤侠说起两个孩子,“女儿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杂技艺术节比赛做准备,儿子常年带团在外面演出,一家人为了杂技都很辛苦,聚少离多吧。”

为招生犯愁,为传承忧心

为了培养后备力量,刘凤侠自掏腰包在阜阳成立了一家杂技学校,培养好苗子,既教授文化课,也训练杂技基本功,主要由她丈夫负责管理。但她有些无奈地告诉记者,学杂技的人越来越少,招生情况不太好,目前只有几十个孩子学杂技。“这需要家长和孩子双方面的配合,现在农村条件好,不缺吃不少穿,而且前半年都是苦功,胳膊、腿、腰,这些基本条件必须练好,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别说孩子不愿意,家长也心疼。有的孩子来我们这,学了一两个月甚至更短时间,受不了苦就不愿意再学,半途而废的很多。”

经济来源和后备力量不足的双重压力让今年56岁的刘凤侠有些吃不消,她说自己最担心的就是后继无人。“又想把团带好,也要把人留住。杂技毕竟是青春饭,年纪大了,结婚生子就不好再表演了。光靠演出收入养活大家,培养孩子和聘请教练确实经济压力很大。如果福利待遇不到位,又很担心优秀演员被挖角。”

尽管有时身心俱疲,刘凤侠说,自己仍在坚持着。她深知,节目受不受欢迎,上座率高不高主要还是要看表演。“好看、精彩,观众才会喜欢。所以我们还是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训练技巧、力量和打磨节目上。”今年上半年,迎仙青年杂技团荣获第三批全省民营艺术院团“十大名团”称号,刘凤侠说,这是荣誉,也是莫大的鼓励。“还是那句话,把团带好,把人留住,尽力多培养一些年轻的杂技人才,不能丢了咱传统的手艺。”

本报记者 李燕然

新闻推荐

置办“年货”快来瞅瞅

200多种临泉特产登陆合肥

临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临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