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金友 与诗相伴一方净土
[摘要]本报记者 宋玉洁
在日常生活中,岳金友是一个喜欢安静爱读书的人。
本报记者 穆可亮 摄
海德格尔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当飞鸟翱翔于天际,当鲜花盛开于大地,当人们脸上绽放微笑,诗意便开始在生活当中流淌。52岁的岳金友现供职于市房产局,无论世界多少纷杂,他愿以诗为陪伴,守一方净土,秉一份执着,憧憬一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意生活。
不知不觉爱上诗
在高中班主任看来,当时的岳金友算是一个“不务正业”的学生。当别的同学忙于为高考拼命时,岳金友却迷上了课外阅读,他喜欢的是小说。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伤痕文学崛起。或悲欢离合的故事,以鲜血淋淋的场景,或真实强烈的情感……伤痕小说这样一种新的文学创作形式,对于还是高中生的我来说,无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岳金友回忆说,几乎一有空闲时间,他就一头扎进新华书店看书。碰到特别喜欢的,就买下来慢慢读。
岳金友的老家在临泉县农村,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每个月没有多少生活费,为了能筹出购书款,他想尽办法省吃俭用。“当时,学校食堂里豆芽烧肉5分钱一份,萝卜菜3分钱一份,可我常常品不了肉味菜味,就是为了那一毛钱一本的杂志。其实,按照我的饭量,每天要吃3顿,每顿能吃两个馒头,为了省钱,一天只吃两顿饭,每顿只吃一个馒头。”就这样,从牙缝里抠出来的钱,岳金友用来买了精神食粮——书。
大量的阅读激发了岳金友的创作欲望,他最先涉猎的是小说领域。“模范伤痕文学的手法,我写了一些关于农村题材的小说,叙述张家长、李家短的故事,并向《青春》、《希望》、《雨花》等文学杂志投稿。”让岳金友失落的是,小说作品无一发表。另一方面,他又倍感温馨,杂志社的编辑为他写了回信,讲述不能刊发的原因,指导他写作方法。
“编辑说,我的文章结构合理、情节动人,但语言层次不高。”如何提高语言表现力,岳金友向他的高中语文老师宝洛日请教。这位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宝老师告诉岳金友:“那就去读诗吧。诗是人间最美的语言。”
带着宝老师的指点,岳金友拜读了臧克家、艾青等人的作品,似懂非懂进入了诗歌世界。偶然之时,岳金友读到了泰戈尔的诗,那清新自然的格调、秀丽隽逸的语言,另他无限欢喜。“《飞鸟集》短小的语句道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新月集》动人情态和奇思妙想,富有儿童特点。”岳金友回忆,仿佛是一种牵引力,他不知不觉爱上了诗。
如今,三十年过去了,说起这一段岁月,对于泰戈尔的诗,岳金友仍能脱口而出:“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创办白玉兰文学社
1982年,岳金友考上了安徽农学院。后来,由于出色的组织能力,岳金友当上了院学生会副主席,分管宣传、文艺工作,这为他实现心底的文学梦提供了广阔平台。
岳金友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学校正如火如荼地创办学生社团。在一批文学爱好者的提议下,白玉兰文学社筹备工作正式展开。1984年3月12日,文学社正式成立。
当时,岳金友任白玉兰文学社副社长,举办征文活动、组织文学讨论会、编辑刊物……为了文学社的发展,岳金友可谓不遗余力。多次拜见邀请文学前辈来学校办讲座,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省作协主席、著名诗人严阵,省文联副主席陈登科,第一届全国小说获得奖作家祝兴义,他们讲人生经历,谈文学创作,给我和同学们带来了很多启发和鼓舞。
《白玉兰》创刊,岳金友参与其中,他的作品《村童集》即发表在1984年第4期。“当时,没有条件做成铅印刊物,我们决定自己刻钢板印刷。”岳金友描述说,刻钢板除了有耐心,还得有技术。蜡笔、刻笔、垫板准备好后,用力气一字一字地刻写。力气大了,蜡纸会破,无法印刷;力气小了,蜡纸刻不到位,印出来的字模糊。“大家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当散发着油墨馨香的《白玉兰》诞生时,社员们无不欣喜若狂。”
大学生活五彩斑斓,与白玉兰文学社的结缘,是岳金友心中一段美好的回忆。
坚守诗的阵地
“回看学生时代的作品,甚感有些稚嫩。如今,我创作诗歌,追求语言优美、善于用象、有故事性。”当即,岳金友向记者吟诵了他的一首诗《声声呼唤》“知道你变作鸟雀/栖上高枝/有弹弓在手/我也无力掏出/袋中的石子。”岳金友解释说,鸟雀、高枝、弹弓、石子,即是“象”,“象”即是“标杆”。这首诗仿佛是男主人公在女孩离开后的自白,他有力报复却又不忍伤害,像一个痛苦矛盾的爱情故事,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不由得让人细细品味。
《想起李白老先生》是一首怀古伤今的诗歌。“总算找到一匹满意的马/你把自己彻底灌醉/然后乘风扬鞭/一路西去/终抵不过皇宫的日子安逸/但长安的消息/遥遥无期/转过一个大弯/你又回到这里/……秋风初起/走过长长的张望/我来看你/还是千年的/那条江/那座山/那匹马/那些醉你老酒的食坊/可是/可是/唯独不见/大梦里的/你”。作者忆起大唐时期,李白那无望的等待,那徘徊的心境,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结。回到今时,造访不见的结局,更增加了整首诗的诗意和伤感,也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故土情怀是岳金友诗中的一大主题。出生在农村、生活在农村,字里行间,他流露出对乡村的热爱,对乡土的眷恋。正如《故乡》这首诗中:条条大路/都为你指出/家的方向/在这都市/你是一片云样的/影子/而故乡是一束/柔软的青藤/扭啊转啊深啊浅啊/根须屡屡/扎在心中。作者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自己比喻成城市的一片云,而故乡如深扎在内心的青藤。
记者选取岳金友的几篇诗歌,或许未能深刻体味出作者的原意,或许无法完全展现作者的诗坛成就,或许这些诗歌也只是当代浩瀚诗林中一滴露水。但是,对于岳金友来说,诗是一方阵地,一片净土,一份情感。就像一首诗中所吟:“每当打开诗窗步入诗境/总觉/诗意生活是最美好的事情。”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尚原野/文 本报通讯员 望穿秋水/摄
临泉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临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