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多辛劳 秸秆禁烧成效好
[摘要]本报记者 尚原野
今年“三夏”期间,各地秸秆禁烧工作扎实推进,收到实效。为了抓好秸秆禁烧,一大批农村基层干部把工作地点设在了田间地头,向广大农户宣传、普及禁烧政策,加强包保责任区的日常巡逻,从源头上杜绝秸秆焚烧现象发生。近日,记者分别采访了颍东区、阜南县、临泉县的三位农村基层干部,实地了解了他们的辛苦付出和工作成效。
邢彪:家庭难以兼顾
今年37岁的邢彪是颍东区袁寨镇党委委员,参加工作14年来,第一次因为抓秸秆禁烧整整一个星期没有回家。一周时间里,他只在回镇里开会时回了一趟办公室,其他时间都在包保责任区同庄村驻点。
受降雨天气影响,同庄村的4600多亩小麦比往年晚收了四五天,参加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等不及,多数开赴山东、河南等地,给当地午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麻烦。为了抢抓晴好天气收割小麦,邢彪和村干部一起多方联系,从其他乡镇调来了收割机;收割期间,他深入田间地头检查留茬深度,每天都要忙到凌晨1点才能入睡。
除帮助农户抢收外,邢彪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秸秆禁烧。按照袁寨镇统一部署,同庄村的小麦秸秆除小部分粉碎灭茬、打捆回收外,大部分需要集中堆放,劳动力不足的矛盾一下暴露出来。为最大限度降低劳动强度,他带着村干部逐个选定秸秆集中堆放点,引导农户把地里的秸秆清理干净后,集中堆放,以便今后回收利用。“一个星期不回家,打电话孩子都不愿接;看来,工作和家庭真的不能兼顾啊!”邢彪说。
张振发:这段时间忙得很
“星期五晚上10点多,我拦了一辆出租车把小孩送走了;这几天比啥时候都忙,真是顾不上家。”阜南县王家坝镇宣传委员张振发告诉记者。
由于爱人在深圳打工,张振发既要上班,又要照顾8岁的儿子,生活紧张而充实。王家坝镇午收展开后,他每天都在自己包保的李郢村工作,渴了喝白开水,饿了吃方便面,深夜才能回宿舍休息。因工作走不开,他没有时间回相邻的老观乡帮助父母收庄稼。
张振发告诉记者,家里的20多亩小麦因前段时间降雨没能及时收割,好在父母还能干得动农活。如果是在往年,他肯定要回家帮着抬粮食袋子,毕竟20多亩地能收2万多斤粮食,父母都六十多岁了,还是没有年轻人能干。“地里的麦秸大部分已经打捆了,只有地头沟子和坟头上的麦秸还没清理完;现在的工作重点,就是防止有人把这里的麦秸点着了。”张振发说。
韦学书:桥头蹲守到深夜
在临泉县山羊集团饲料厂秸秆回收点,记者见到了两眼布满血丝的瓦店镇党政办公室主任韦学书。为做好自己包点的肖坡村秸秆禁烧工作,他已经两个星期没有回家了。
肖坡村是当地有名的人口大村,拥有6000多亩耕地和8300口人,秸秆禁烧任务相当繁重。韦学书一边要做好党政办的日常工作,一边还要花大量时间到自己的责任村,宣传和发动农户把秸秆卖给山羊集团饲料厂。他告诉记者,有些收割机为了抢时间留茬太深,他就一直在麦收现场看着,督促农机手按规定的留茬高度收割;为防止焚烧秸秆,他和村干部每天夜里都要在地势较高的地方蹲守到凌晨两点才回去休息。
韦学书老家距瓦店镇只有6公里,父亲71岁,母亲67岁,老两口种有10多亩小麦。由于自己抽不开身,他就安排爱人和孩子回老家帮父母收麦子。这几天,他一直打算回去看一眼,无奈白天夜里都很忙,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超过4个小时。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冯启俊/文 王彪/摄
临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临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