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阁抬阁 民间艺术古风传
[摘要]本报记者宋玉洁通讯员张浩刘子奎/文本报记者王彪/摄
她是一种群众文化,散发着乡村泥土的芬芳;她是一项高超技艺,需勤学苦练方可完成精湛表演;她属于民间舞蹈谱系,又融合了音乐、戏剧、杂技、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她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登上过全国舞台;她就是来自临泉县的肘阁抬阁艺术。
精湛功夫秀技艺
近日,在临泉县杨桥镇,记者见到了肘阁抬阁第五代传承人刘文昌。随他来到肘阁抬阁展示厅、道具室,只见衣架上撑着五彩的演出服装,顶着镶着珠子的帽子,台上放着白色棉絮做成的玉兔。道具室门外堆放着一条条木头桩,有的做成了桌子的样式,有的则做成了长长的杠子。
据介绍,肘阁抬阁是“姐妹式”的表演艺术,他们的共同点是均采用上下配合的表演模式。力气较大、年龄较长的支撑者在下面扛着托着,俗称“顶桩子的”;上面表演的是小孩子,涂着油粉穿着戏服,扮作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小说戏剧中的人物。
他们不同点主要集中在演员的数量、支撑的底座和道具上。肘阁是一人顶一人演,底座上的小演员最多也不过三个。抬阁则是多人抬多人演,四至八个人用杠子支撑,共同抬起一张四方大桌,小表演者站立其上,边走边跳。
2009年,刘文昌率队去滁州参加表演。“当地许多群众看到后,感叹这就像耍杂技变魔术一般,好奇地问上面的小孩到底是不是真的。”刘文昌说:“顶桩子的人身上绑着铁支架,将右手握着一根铁棒露在外面,而身上的铁架结构则被戏服遮住。表面上看,一个大人用一只臂膀就撑起了一个小孩。”
铁架子等道具的设计增加了表演效果。艺人的精湛技艺,才是使得节目精彩绝伦的关键因素。刘文昌解释说:“顶桩子的人要有力气和把握平衡的能力;同时要脚步稳健,表演要逼真,走出漂亮的舞步。小孩不仅要有站在高处的勇气,还得会演《嫦娥奔月》、《孙悟空大闹蟠桃会》、《哪吒闹海》等剧目里的角色。大家只有配合默契,才表现出肘阁抬阁高、难、险、美的特点。”
历经坎坷的传承史
说起临泉县杨桥镇肘阁抬阁的起源,有这样一个故事:“朱元璋时期的光禄寺卿张泌,乃临泉县杨桥镇人,他处事公道,坚持原则,家乡人以他为豪。有一次,张泌回乡修坟祭祖,村民们为庆贺他回到家乡,便组织表演了肘阁抬阁。在杨桥镇,这大概是这项艺术的最早记载。”杨桥镇文化站站长陈守成告诉记者。
清朝中期,天下太平,肘阁抬阁逐步发展起来。抗战时期,我国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鼓舞了中华民族的士气,民众欢欣鼓舞,以各种方式庆祝。杨桥镇人找来了马车,拉着朱大田等一些老艺人,到县城表演肘阁抬阁,一直耍了三天。“据说这是我们第一次的外出演出经历。”
文化大革命到来,肘阁抬阁进入了命运坎坷期。在破四旧运动中,肘阁抬阁的铁架被拆,戏服被毁,三分之二的道具遭到了损坏,“当时,幸亏一些老艺人偷偷地藏了一些道具。”刘文昌说。
肘阁抬阁重新焕发生机,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开始种地,做生意,物质条件一天天地改善了,便渴望精神生活。但那时娱乐设施缺乏,文化活动单一。”刘文昌回忆,每次肘阁抬阁表演时,便是集市上最热闹的时候,家家户户出来看。
让刘文昌老人感到遗憾的是,受市场经济冲击,农村青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很少有人专心留在表演队,把它当作一项谋生的本领,这项艺术又不得不进入了衰落期。如何传承这流传了几百年的艺术,刘文昌与一群热爱肘阁抬阁的人,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六旬老人的梦想
“中国梦”是近来一个很热的词。作为肘阁抬阁第五代传承人刘文昌,用他朴实又动容的语言、丰富复杂的情感讲述着他的现实与梦想。
“四五岁时,我刚刚接触肘阁,一切充满着好奇,总梦想着在上面玩跳嬉闹;长大懂事后,便梦想着做最好的肘阁抬阁表演艺人;成家立业后,梦想着与家人过上好生活,而那时肘阁抬阁并不是一个收入颇丰的职业;如今虽然已经60多岁,对肘阁抬阁愈发地喜欢便,现在梦想着如何将她传承下去。”
刘文昌说,在肘阁抬阁表演兴盛的时代,虽然广受民众欢迎,但几乎没有报酬。“那时的人们都想着要填饱肚子,能生存下来。再有点文化活动,日子就挺美的了。那时的肘阁抬阁有市场,艺人的数量也能说得过去。”
打工潮出现后,年轻劳动力纷纷离乡,主动从事肘阁抬阁表演的人屈指可数。就连2005年表演队的重组,也都变得举步维艰。道具遗失,老艺人去世,最关键的是无新生力量加入进来。“大家不愿意来,我能理解。如果出去打工,一天可挣100元,有技术的薪酬更高些。而在表演队,抬桌子的一天可分到40元,敲锣打鼓的50元,扛肘阁的也不过60元。而且,每一次表演都很辛苦。假若上午演出,小演员4:30就要起来化妆,顶桩子的要承重七八十斤,而且不能保证每天都有固定收入。”刘文昌说。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娱乐活动越来越丰富,电视、手机、电脑多元化的娱乐设施,走入千家万户,多角度地填补市民的娱乐需求,也冲击着肘阁抬阁这项传统艺术的发展。“怎样在如此丰富的娱乐环境下生存,并保持自身的独特魅力,这是个重要问题。”刘文昌希望,能有一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或国有文艺院团为他们开展业务辅导,提高肘阁抬阁表演艺术自身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值得庆幸的是,2008年,临泉肘歌抬歌被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文昌也成了这个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同时,杨桥镇成立了“肘阁、抬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拨付资金建立“肘阁、抬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和传习基地,让非遗保护工作有载体、有阵地、有形式、有内容。并于2012年共举办了6期技艺传承培训班,邀请老一辈艺人为年轻人理论讲解和实践授课。“将肘阁抬阁文化传承下去,希望不是梦。”刘文昌说。
新闻推荐
4月2日,市中级人民法院组织68名新老党员到临泉县刘邓大军会师遗址和魏野畴烈士陵园开展“缅怀革命先烈、铭记入党誓词”活动。图为新老党员在刘伯承和邓小平塑像前庄严宣读入党誓词。 ...
临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临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