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烈士后人来扫墓

阜阳日报 2013-04-13 11:39 大字

[摘要]时超

4月4日清明节,“四九”起义85周年前夕,魏野畴烈士的后人又一次结伴来到临泉老集为烈士扫墓。由于采访报道魏野畴的事迹,我和魏野畴的亲人早已成了朋友,今年清明相约同去扫墓。采写烈士后人的往事又一次涌上心头。

魏野畴同志是“四九”起义总指挥,起义失败后被反动势力杀害于老集,那一年他31岁。在陕西兴平老家,烈士留下11岁的长子魏忠信和3岁的次子魏知信。魏忠信一直生活在兴平老家,魏知信解放后先是在鞍钢工作,后来又到武钢定居。老魏家人丁兴旺,魏忠信有二男四女,魏知信有三男二女,两家的男孩起名都有个“京”字:北京、钢京、京桥,长京、汉京,不管出生在哪里,都是向往“北京”。为了宣传“四九”起义烈士的事迹,也为了采写魏野畴后人的故事,我于1999年和2002年分别去过武汉和兴平,写的文章曾刊登在《阜阳日报》和《颍州晚报》上。武汉之行和兴平之行,使我与烈士的亲人,特别是与我同龄的烈士的孙辈们,建立起了朴素真挚的友谊,我们经常通话通信,每次他们来阜阳,我们都会见面畅叙一番。

此行烈士后人来了五位,武汉魏知信的一家,长女魏秋英,次女魏桂英,次子魏钢京,钢京的媳妇,桂英的女婿。他们大多是60多岁或近70岁的人了,所以结伴来一次阜阳也不容易。

问及家里老人的情况,秋英、桂英最是伤感。她们说,兴平老家的大伯1997年去世,大妈2007年过世,武汉这边的老爸、老妈都是这二年过世的,这一辈的老人一个都不在了。听秋英、桂英述说老人生命弥留之际对亲人的留恋牵挂,对兴平老家、对阜阳“第二故乡”的心愿交代,我不禁心生感慨。四位老人我见过其中三位,他们是多么可亲可敬啊!我1999年去武钢,魏知信和妻子王玉秀特意照淮北风味摆上一桌家宴,特意拿出多年珍藏的老照片,跟我慢慢述说老魏家的过去和魏野畴的往事,使我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如今,可亲可敬的老人们都已作古。

钢京、秋英他们是从武汉开自家车过来的,全程九个多小时,4月3日在临泉县城见面,时间已到傍晚,钢京、秋英坚持不麻烦当地政府,住小旅馆、下小饭馆,全部自家“埋单”,他们说非常感谢我作为记者为“四九”起义、为老魏家所写的文章。我知道,钢京、秋英他们的话是真诚的,我的心情却不由沉重起来,如今已经退休离岗的我,还能为弘扬“四九”起义精神、还能为老魏家做些什么呢?

清明节当天,风和日丽。一大早,临泉老集烈士陵园的门口来了当地的许多百姓,他们得知了老魏家亲人来扫墓的消息。多年义务守护陵园的老李、老于、老陈、老彭,一眼就认出了几年没来的秋英、桂英:“哎呀,老是老了,还是那个样子!”“孩子都在做啥工作,该有孙子、外孙子了吧?”亲热之情,顿时溢满陵园。

这是一个让人崇敬、无比圣洁的地方。魏野畴烈士墓早已被鲜花、纸花覆盖,四周草木青青,墓旁高大的雪松、翠柏拂动阵阵春风,天也感怀,人也感怀!魏野畴当年英勇就义的这片土地,那时是一片荒芜的洼地,多远不见人烟。1985年,兴平的魏忠信来临泉老集时,就曾从这块荒地的土丘上用红绸子包起一包黄土,带回兴平老家洒在母亲、奶奶的坟上。1986年,党和政府在这里兴建了魏野畴烈士陵园,现已成为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多年了,墓旁的雪松长到了合抱粗,树冠直插云霄,分外茁壮挺拔。“爷爷,您的热血洒在这里,您的魂灵留驻在这里,您的精神在这里传承,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秋英、桂英、钢京、丽华、承禹给爷爷献上花篮,沿着墓座转了一圈又一圈,把大树摸了一遍又一遍……

钢英、秋英他们谢绝了老集镇政府负责同志的挽留,又开始武汉的归途。临行前,他们特意从集镇上的超市买来礼物,送给几位守护陵园的可亲可敬的老人。老集的亲人哪,长年守候陵园,啥都不图,让俺们做孙辈的咋谢你们啊!一年又一年,一辈又一辈,永永远远,老魏家一定会有亲人来,为追念烈士的英灵,也为看望阜阳“第二故乡”的这些好人!

新闻推荐

儿童服装成人化引家长争议

见习记者 李方方/文 本报记者 戴文学/摄

临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烈士后人来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