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区:创新驱动打造产业高地 乡村振兴陇东行系列报道之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众多问题的前提。9月上旬,记者在平凉市崆峒区采访时看到,政府持续加大对乡村产业集群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聚焦重点产业和资源要素,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充分发挥群众饲养肉牛传统优势,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肉牛品质、打造红牛品牌、增加养殖收益的关键性工作来抓,有力加快了群众的致富步伐。
在牛产业的强力支撑下,崆峒区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376元,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越来越足。
夯实基地规模 增强群众信心
9月7日一夜的秋雨让崆峒区大寨乡的田野变得烟雨蒙蒙。过去,这样的天气会给当地农民一个充足的“借口”用来休息,凉爽的气温是对忙碌一年农民们最大的“犒劳”。
走进大寨乡赵塬村唐有平家的牛棚时,却见他淋着一身雨水匆匆赶来。
“雨天还出门?”记者很好奇。
“哪里有空出门?抓紧去地里干了两个小时活。”唐有平踩着水泥地砰砰响,想把雨鞋上的胶泥带下来。
原来,老唐家里饲养了16头牛,为此他流转了20亩地专门种植青贮玉米当饲料。他告诉记者,过去周围没有种植玉米的习惯,养牛和种地是界限分明的两种“活”。这些年,大家逐渐认可“种养结合”的方式后,不但省了饲料钱,牛粪还田,玉米长得更旺。
过去一年,唐有平家依靠养牛净收入达到10万元。说到养牛致富,唐有平说自己根本算不上“大户”,他的邻居马建萍家养了50多头,规模很大。
顺着唐有平的指引,记者来到马建萍家的牛棚前。马建萍告诉记者,她去年出售肉牛净收入超过30万元,为了供应饲草料,流转土地100多亩。
这些养牛致富的养殖大户在赵塬村村支书苏文义眼中并不稀奇,“我们村家家户户都养牛,本村的耕地种饲草不够用,我们都到邻村流转土地了。”
群众养牛增收,让大寨乡党委书记杨武生非常欣喜,因为大寨乡正按照工业化思路发展畜牧业,向打造全市最“牛”乡镇目标奋斗,“牛”就是牛产业。他介绍,全乡目前建成规模化肉牛养殖小区13座,千头肉牛养殖场1座,培育发展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32个,家庭农场34个,肉牛饲养量3.2万头。
“我们采用养殖小区带大户、大户带农户的模式,带动发展10头以上养殖户250多户,5头以上养殖户700多户,先后有3800多人依靠牛产业实现稳定脱贫。”杨武生说道。
杨武生介绍的千头肉牛养殖场位于白土村,争取东西部协作资金近400万元建成,是一座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化肉牛养殖场,其中60%是“平凉红牛”。养殖场负责人马孝忠说,养殖场2020年建成后实现利润300多万元,采取订单饲草、土地流转、吸收务工、代购代养代销、入股分红等长效机制,让70多户群众每年稳定增收1万元以上。
“现在养牛可不光喂草料那么简单。”马孝忠带着记者参观养殖场时介绍道,“自动刮粪板会将牛粪自动收集,然后输入发酵一体机内发酵,生成有机肥。同时,配备自动通风系统和恒温饮水池,让牛在舒适的环境下成长。”
提升科技创新 助力产业发展
产业兴才能乡村兴,在崆峒区,牛产业如何才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答案在白水镇打虎村。这里坐落着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肉牛种质科技创新基地,也是全国两大肉牛种质创新基地之一。这个概算总投资接近1亿元的基地的主要使命是提升平凉红牛品质、加快我国肉牛遗传改良进程。
从2020年6月开始,基地科研人员在平凉市范围内的1.5万头基础母牛中择优筛选符合标准的平凉红牛基础母牛170头,今年年末将筛选核心群优质基础母牛300头以上。基地负责人解释,此举的目的是搭建红牛种质固化的育种新平台。“我们计划用5到8年时间,通过基因编组技术,在‘平凉红牛’商业品牌的基础上培育出‘平凉红牛’肉牛品种,固化‘平凉红牛’基因,进一步提升A4以上雪花高档肉的生产能力,着力把‘平凉红牛’打造成中国自主品牌大动物第一品种、国际国内知名肉牛品牌,使之成为国家种牛繁育基地、平凉红牛国家级育种核心区和全国大牲畜繁育样板。”
科技的力量不仅于此。崆峒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基地运行中严格落实程序免疫、消毒门禁、隔离观察、无害化处理、兽药饲料投入品管理等防疫措施,科学规范养殖。以动物防疫“先打后补”试点为抓手,着力打造崆峒区无疫养殖小区。
同时,基地采取“政府+科研院所”的院地合作模式,由崆峒区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合作建设运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肉牛育种界首席专家主持指导,充分运用科研团队和技术力量,紧盯肉牛遗传资源与育种、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等领域,通过开展新品种选育培育,全面提升平凉红牛品质。
从一个基地繁育一个品种,进而产生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基地的科研人员对此充满信心。
他们的设计中,将积极生产“平凉红牛”冻精细管,对“平凉红牛”进行大面积的改良推广,打造“平凉红牛”科技硅谷,力争使育种对平凉红牛的产业效益贡献率超过40%,使全市畜牧业发展科技贡献率达到60%左右,促进人才、技术市场的良性循环,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带动全市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市肉牛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平凉市委常委、崆峒区委书记王琳玺表示,没有产业振兴,就没有乡村振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才能走出一条科学有效、农民受益的产业发展之路,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持续动能。(编辑 刘晓凤)
新闻推荐
阜阳市界首市牛世端: 一等人民功臣深藏功名60年 乐于奉献永葆入党初心
星报讯他,曾在枪林弹雨中送药,喜马拉雅山下守边,军旅半生,丹心向党,功勋显著却深藏功名;他,扎根热土埋头苦干,无论身在藏区还是回...
界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界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