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张振福的泥塑情

阜阳日报 2016-12-08 11:02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杨燕 实习生 周敏 通讯员 陈振强 文/摄

蹲在门墩的孩童、叼着旱烟袋下棋的老汉、正在纺织的农妇……五十多个具有皖北农村特色的泥塑作品出自于出生在界首市新马集镇的张振福之手。最近,这个曾在联合国大厦展出作品并获得国家级专项文艺奖的“泥人张”张振福,准备回家乡界首建泥塑基地。

与泥巴结下不解之缘

年,张振福出生在界首马集镇大张村。父亲是十里八乡的能工巧匠,会木雕、编织,还会捏泥人,农闲时经常给人家新盖的房屋刻字雕画。

受父亲影响,张振福常常比照父亲的样子刻木雕、捏泥人。他把猪、狗、公鸡的形象捏出来,让它们排队,还特意捏了一个小人手拿鞭子训练它们。那时,张振福最得意的就是不管自己捏出什么,都被小伙伴们当宝贝一样的抢着要。

年,因为家庭原因,张振福到河南郸城读中学,但他一直都没有忘记喜爱的泥人。只要一放学,他就跑到村头小河边挖泥、捏泥人。有一次,在上课期间,他为了把刚看完的《神笔马良》画下来,没有注意听课。老师发现后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只有学好文化才能好好学画。从此,张振福立志要好好读书,将来考上美术院校,学习泥塑艺术。年,岁的张振福被沈丘师范学校美术专业录取。

在沈丘师范美术班,张振福如鱼得水。他在完成自己学业的同时,把每天的课程用泥塑记下来。

创作定位皖北乡土

   从沈丘师范毕业,张振福被分配至郸城县城郊中学担任美术教师。因为学校美术课不多,张振福有不少时间可以用来创作。虽然很多人说他“不务正业”,但张振福一直坚持着自己喜爱的泥塑。

为深入学习,年,他考取河南教育学院美术系。毕业返回郸城时,他带回了一堆新创作的泥塑作品。偶然一次机会,他的《三国演义》系列人物泥塑在郸城县文化馆展出,近个人物,造型迥异,栩栩如生,并获得一等奖。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对雕塑艺术的理解,张振福拜在雕塑家韩美林门下。大师的教导,使他的专业水平飞跃提升。但随着艺术水平的提高,张振福对自己的创作取向产生了质疑,难道就一直捏古代人物,一直模仿别人的东西吗?当他带着疑惑去请教西安美院院长、著名雕塑家陈启楠先生,他得到了启示,艺术贵在创新,要搞自己熟悉的东西。

这时,张振福想起了小时候的农村生活,他把视线瞄向了自己身边,粗犷豪放的彪形大汉、年轻妩媚的村姑少妇、顽皮可爱的闺女小子都成为他泥塑的人物形象。

头裹羊肚手巾,腰系一根大带,赤脚盘腿相对而坐,捧起酒碗表现了农民的豪爽大气;精壮汉子挑着打捞的鱼满载而归展现了农村的幸福新生活;老态龙钟的男人挽着同样满脸皱纹的老伴让人感到夫妻间的相濡以沫……张振福采用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用泥土将皖北农村生活中的动感瞬间定格,反映了农民淳朴善良的性情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因此,张振福把自己的泥塑作品命名为“黄土地系列”。

不断创新 传承手艺

随着张振福创作变得鲜活、富有生命,他的作品越来越被大家熟知。在受邀参加国内外工艺展览会时,张振福欣赏到很多精美的钧瓷作品,他寻思能否把钧瓷与泥塑结合到一起。

经过了解,张振福了解到钧泥塑的制作工艺分为四步,要经过数十道生产工序,无论哪道工序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尽管困难重重,但张振福经过研究,终于在年6月成功烧制出了首批“钧瓷泥塑”。

“在开窑那一瞬,激动得都快哭了。”张振福介绍,这些作品一出现就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下一步,他准备为“钧瓷泥塑”申报国家专利。此外,为了培养传承人,他表示,自己今后将回到家乡,建造泥塑基地。

新闻推荐

老旧小区改造 让居民住得舒心

本报记者 冯启俊 实习生 郭晓雅/文 本报记者 郭海洋/摄

界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界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张振福的泥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