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界首陶庙“文化村”里产业多

阜阳日报 2016-12-15 11:02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郭晓林 通讯员 陈振强 田静

司营村村民在作画。

戴民 摄

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一栋栋建筑碧瓦红砖、飞檐滴翠……在皖豫交界处的界首市陶庙镇司营村,村西一公里处的翰墨文化产业园内古色古香,文化气息浓厚。几年来,这里走出了多位农民画家,年创作书画作品产值超过千万元,他们用画笔勾勒出一幅小村庄发展文化产业的新画卷。

小村庄里农民画家聚产业

   走进园内,文昌阁、金蟾桥、万佛坛……三五成群的游客正漫步其间拍照留念。转角一间宽敞的画室内,几位农民正聚精会神地在画布上涂抹颜料。环顾画室,墙壁上挂满了一幅幅精致庄重的佛像、栩栩如生的花鸟画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当地村民在画家的指导下完成的。”

翰墨文化园创办人云晶子说,许多游客来参观时都不相信,这些作品是平日里在农田干活的村民所画。其实,一些拿起画笔作画的村民,以前也从未想过自己能走上艺术之路。“以前在家就是种地、养猪,到这里学绘画已经三年了,收入还不错。”村民张英告诉记者,自从村里有了这个文化园,不仅培养了许多村民的绘画技能,还让村民每月有几千元的收入。

据了解,目前,翰墨文化园内已聚集了司营村以及周边村庄多位农民书画家,所画佛像和其它书画作品极具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其作品由文化园负责外销,形成了产业规模。“目前,农民书画家们年创作书画作品有3万多件,产值达万元。”

建设文化园带活文化产业

   作为翰墨文化产业园的创办人,出生于司营村的云晶子系中国当代美术家协会主席,主攻花鸟、山水、人物,擅长画鹰,享有“神鹰”之美誉,三十年前独创“红鹰”绘画。年,云晶子希望借助文化力量带动家乡发展,于是回乡创办了翰墨文化产业园。

云晶子说:“今年春节前后一个月内,园内游客量平均每天上万人次。”可观的人流量也惠及了周边村民。司营村村民吕子奎高兴地告诉记者,年春节期间,他仅卖甘蔗每天销售多公斤,“算下来一天能收入多块钱。”

不过,云晶子创建文化园的初衷,不仅是让周边村民获得小实惠,更是为了整个村庄实现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从年以来,规划占地面积亩的翰墨文化园项目,拟总投资亿元,先后分三期建设田园风光实景区、影视实景主题公园等内容,并对村庄进行改造。目前,一期工程已基本竣工,初步建成影视基地、文化坛、农村传统文化展馆、翰墨文化展馆等。

在文化园一侧是基本建成的翰墨文化影视基地,今年1月,以云晶子为原型创作的电影《家风传奇》在此开拍。“待翰墨文化园所有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能为部影视作品提供外景拍摄场地,可吸引近百万人次来影视园基地旅游观光。”云晶子说,仅影视基地就可新增就业岗位近个,新增税收万元左右。

提升文化产业品牌惠民生

   昔日以农耕为生的小村庄,外出务工人员回来了,外地游客慕名赶来了,村里的文化味浓了、人气旺了。大吕营村支部书记吕全一高兴地说:“司营村作为大吕营村的一个自然村,依靠文化园带动了整村的文化产业发展,这是实实在在的发展文化惠民利民。”

在翰墨文化园产业的带动下,大吕营村的百果园农业合作社、服装厂、农机耕种、服务公司、木材加工业、便民服务超市等经济实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显著提升。吕全一说,为实现“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建设目标,“下一步,大吕营村计划围绕这一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相关服务产业,做好富民文章。”

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为富民利民,更是让群众在文化的浸润中,提升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随着翰墨文化园的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云晶子还多次邀请我国知名画家及自己的弟子,到文化园内为村民现场作画、指导绘画技巧,培养村民对艺术的欣赏和创作能力。云晶子说,依托当地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逐步将翰墨文化园打造成一个集文化、旅游、商贸于一体的综合生态文化产业园,成为界首市知名的文化产业品牌。

新闻推荐

庄、小李庄、刘寨、孙园、郝庄等村,为当地部分病残老人和15个孤儿送去棉被、棉衣和学习用品。十年前,王光晋曾在乡亲的资助下完成学业,事业有成后不忘乡邻,善心义举受

11月22日,冒着风雪,界首市光武镇青年王光晋到谢庄、小李庄、刘寨、孙园、郝庄等村,为当地部分病残老人和15个孤儿送去棉被、棉衣和学习用品。十年前,王光晋曾在乡亲的资助下完成学业,事业有成后不忘乡邻,善心...

界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界首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