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秸秆变饲料 客商争下单

阜阳日报 2015-10-08 08:29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杨燕 通讯员 应连飞

秋收接近尾声,位于界首市顾集镇大程行政村的安徽省兴源草业有限公司内依然忙得不可开交。不过,与农民收获粮食不同,公司今秋收获的是清一色的农作物秸秆。很多地方处理都成问题的秸秆,在这里却能够变成深受养殖户青睐的好饲料,甚至远销山东、重庆等地。

“当初也只是试试看,没想到秸秆综合利用的前景这么好。”尽管公司成立才一年左右,但现在的秸秆加工规模和效益已是如此可观,这多少让公司创办合伙人杨晓军和李朋有些想不到。

李朋和杨晓军都是界首人,也是佳木斯大学的校友。2014年,杨晓军大学毕业,因所学专业涉及农业和机械制造,他经常参加相关的讲座和机械推广活动。在一次秸秆利用技术推广活动中,看到东北的大型农场里,数以万吨的秸秆被加工成饲料送往各地的养殖场,杨晓军不禁心动了。“家乡是农业大市,有大量的小麦、玉米秸秆。与其在外打工,不如回乡创业。”杨晓军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李朋,二人一拍即合,不久便收拾行囊赶回了家乡顾集镇。

在详细了解二人的创业计划后,当地政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很快,二人便用筹集到的60万元启动资金,在当地开办了安徽省兴源草业有限公司,专门利用小麦、玉米秸秆加工生产牛、羊饲料。

“你看,这是我们前段时间引进的3台揉丝机、7台打包机。”指着厂房内的一排机器,杨晓军告诉记者,玉米秸秆长得粗壮,粉碎还田的效果不如小麦秸秆理想,但通过这些设备加工,却能变成由10厘米左右长、1厘米宽碎秸秆组成的秸秆块。这些秸秆块由于掺入了专门配置的生物酶进行发酵,会散发出一种香甜的味道,牛羊采食率可达99%,被很多养殖户称为专供牲畜的“面包”。

“我们的加工处理,不仅有效解决了秸秆焚烧问题,还实现了变废为宝,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同时也促进了农民增收。”杨晓军告诉记者,今年午季,公司共收购小麦秸秆7500多吨,除质量较差的一部分卖给了发电厂和造纸厂,剩下的全部加工成了“面包”饲料,卖到了山东、重庆等地,深受当地养殖户欢迎,今年大规模秋收开始前,客户的订货量就超过了3000吨。

杨晓军介绍,为了满足客户订单,同时带动当地秸秆综合利用,公司计划今秋收购玉米秸秆1万吨左右。尽管扣除成本后,每吨秸秆饲料的利润并不算高,但重在量大。而且,在他看来,秸秆综合利用是一个朝阳产业,坚持下去,未来的发展道路肯定越走越宽。因此,下一步,他们准备流转一部分土地,发展小麦、玉米种植,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同时试种牧草,增加产品种类,争取将秸秆综合利用事业做大做强。

新闻推荐

村官办个秸秆加工厂

本报通讯员 王瑞

界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界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