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非遗文化进校园 学生当起传承人

阜阳日报 2015-10-15 20:47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郭晓林/文 郭海洋/摄

阜阳南京路二小副校长张艳在教同学们做剪纸青蛙(资料图)

近年来,传承成了越来越多非遗项目不得不面对的尴尬和瓶颈。然而,阜阳却悄然发生着截然不同的变化:一些眼看就要失传的非遗项目走进了校园,在破解“传承难”困境的同时,借着这种创新传承方式,也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老手艺不再“濒危”

   从去年6月开始,界首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贾玉峰便多了一份新使命——作为界首市高级职业中学剪纸工作室首席专家,在该校承担专业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任务。

贾玉峰9岁便在母亲及当地剪纸大师贾培秀的言传身教下修习剪纸技艺,很快成为当地的剪纸代表人物,2014年,荣获界首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近年来,贾玉峰和很多非遗技艺传承人一样,遇到了难题——一手绝活无法传承。“一开始,我也是走‘师傅带徒弟\’的路子,但是发现身边的亲人、家里的孩子都不是很感兴趣,我对家族式传承失去了信心和希望。”在贾玉峰看来,在界首市高级职业中学授课,正是挽救其手艺传承于危境的良方。

“我在学校担任两个班的剪纸教育任务,学生200多人,学校还专门提供了场地和设备。”贾玉峰说,比起传承队伍的壮大,更令他高兴的是,通过专业、系统的教育,他的学生们逐渐认识到了剪纸的魅力,技艺也越发娴熟,“不怕后继无人了”。

“非遗传承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家族传承、师徒传承模式,这些模式受益面窄,容易陷入断层危机。”市非遗保护中心有关专家分析说,而通过将非遗搬进校园,建立固定的传习模式或机制,却可以让非遗项目有活态传承、展演展示、保护保存等工作的载体,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更多人对非遗的了解、喜爱,这对非遗的传承同样至关重要。

对此,南京路二小副校长张艳有着更加切身的感受。张艳的另一个身份是颍州剪纸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为了让颍州剪纸得到良好的传承,张艳想到了和贾玉峰一样的方法——把剪纸技艺引入课堂。邀请剪纸艺术家走进校园,举办剪纸艺术讲座……为了进一步培养师生对剪纸的兴趣,每周一例会后,她还会组织教师学习剪纸技法、创作剪纸作品,开展剪纸艺术交流活动。

现在,学校利用周三最后一节课开展的剪纸兴趣班活动,已经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课堂之一。只要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剪纸,便成了师生们手中的得意作品。

民间文化校园传承新平台

   前段时间,阜南县嗨子戏着实风光了一次——在夺得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地方戏二等奖后,阜南县嗨子戏艺术学校代表该县第一职业高中赴京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地方戏角逐。为了更好地展示嗨子戏这一非遗项目,该校还特聘了省市戏曲专家亲临指导参演剧目嗨子戏《痛说革命家史》、《谁料皇榜中状元》等。

从地方受欢迎到全省大赛获奖、全国舞台亮相,阜南嗨子戏的唱响同样得益于“进校园”。

与很多非遗项目一样,近年来,阜南嗨子戏也陷入了亟需保护的处境。为使这一本地文化精品得到良好传承,2012年,阜南县开始筹建非遗传承培训班,县财政投入办学经费,学员学杂费全免,学制3年,毕业后颁发中专文凭。这一举措为沉寂多年的嗨子戏点燃了传承、弘扬的希望之光。

“非遗进校园不仅能破解非遗传承问题,也使越来越多的传统技艺和文化得到创新和发展。”业内专家分析,不少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之所以会遇到瓶颈,传播范围越来越小,除了社会环境的变化等因素,还在于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难以满足受众的需要。通过走进校园,让新生代力量在保留原有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传播,恰恰能解决这一问题,甚至借此登上更宽广的舞台。

专家的分析,在界首市高级职业中学幼师专业学生李文慧身上得到了印证。虽然修习剪纸时间不长,但李文慧现在剪出的团花、龙凤吉祥等传统作品已深受老师称赞,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其还创新地剪出了卡通人物等作品。要知道,用传统的剪纸技艺创作当下流行的卡通人物,即使对不少沉浸剪纸多年的老艺人来说也是陌生的领域。

“非遗项目传承,正向学校正规化规模化培养转变。”市非遗保护中心有关专家介绍,2011年6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提到,现代化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具有传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与义务。因此,有理由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非遗项目通过走进校园,实现活态传承、焕发活力。

新闻推荐

近日位于界首市西城循环经济产业园的一鸣新材料公司投

近日,位于界首市西城循环经济产业园的一鸣新材料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正式上马泡沫铝加工生产线。据介绍,该生产线产出的新型轻金属材料泡沫铝,不仅密度小,而且隔音隔热、耐火耐腐蚀,每生产一吨便可获利6万多...

界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界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