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公益事业向何方 不泯一颗善良心

阜阳日报 2015-02-17 09:15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关加加

社会公益机构运作透明吗?能否保障捐献的款物及时提供给最需要的人?在经历了近些年发生的灾难事件之后,公益问题变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公益事业事关大众福祉,这项头顶良心和善良光环的事业如何获取市民信任、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面对公益活动,市民又是怀揣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参与?通过采访部分市民、公益组织及志愿者,记者发现,尽管部分市民对参与公益活动心存疑问,但大家仍然十分关心支持公益,期待公益事业能够发展更好。

参与公益 部分市民心存疑虑

记者通过街头走访市民发现,影响市民做公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种:经济实力还不够、捐赠或参与公益志愿活动渠道不顺畅、对善款使用没有信心、怕人评说作秀等。

调查结果显示,其中“对善款使用没有信心”这一项,占了60%。对于这种现象,业内人士表示:“公信力是公益慈善事业的生命”,人们之所以愿意向公益慈善组织捐赠善款,是因为他们相信这些组织“值得托付”。如果失去了这种发自内心的信任,公益慈善也将行之不远。正因为如此,不管是官方背景的慈善机构还是民间的草根公益组织,都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自身的公信力,而这一切措施的重中之重,又莫过于信息的透明公开和善款使用的监督体系建设。

此外,还有市民表达了捐赠或参与公益志愿活动渠道不顺畅的原因。“虽然目前社会上的义工招募及公益活动众多,但我们了解相关信息的平台并不多。”市民龚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后,希望能够通过政府及公益组织专门网站或网页,QQ群、微信群等新媒体及报纸杂志和电视广播类媒体等途径获得公益行动相关信息,以便市民广泛参与。

公益慈善 拒绝变味

   随着公益慈善活动的不断开展,慈善家、慈善行为愈来愈赢得社会敬意,也成为引导社会向善的重要力量。但在公益事业中,个别行善人靠慈善活动捞取名声、为公司盈利服务,以慈善名义作秀等这样的“灰色慈善”引起大家的热议。被捐款等行为,同样因为行善动机有问题,让不少人认为有悖于行善的初衷。

“慈善活动的本质是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参与者应该发自内心的情愿去帮助。”不少市民表示,爱心一旦被注入了公权,成为了任务,就必然变成参与者的莫名压力。这个时候的爱心,只是彻底地被规划、被分档、被完成,没有了献出爱意的高兴,没有了在帮助困难者后的满足和愉悦,更谈不上精神、品质上的陶冶,剩下的恐怕就只有对爱的冷漠,甚至是讨厌与反感了。如此这般的慈善公益活动,真的令人想说:“爱你不容易!”

“做公益活动,贵在行公益之实,切忌跟风走过场。”阜阳三中教师王会丽表示,在早前一些媒体报道中,经常会看到某些企业搞物品拍卖的噱头吸引眼球,办些层次不高的慈善晚会哗众取宠;更有甚者,一些捐赠者做出的承诺变成不能兑现的“空头支票”。显而易见,这些“公益秀”的真正出发点,并不是奉献爱心、扶危济困,而是为了吸引公众关注,为自我名利的提升捞取资本。

“公益并不拒绝模仿,但公益拒绝变味。”王会丽表示,公益不是对形式的简单抄袭,而是对爱心圣火的真诚传递。人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公益活动多一份真诚、少一些浮躁,多一份关怀、少一些过场,多一份脚踏实地、少一些空中楼阁,以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完美契合。

痴心公益坚守在路上

   尽管在公益的路上走得艰难,但仍有一群人,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默默奉献,以自己无私的爱去温暖更多的人,在公益这条道路上痴心不改,不泯一颗善良心。

56岁的年纪,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35年打拼下来,早已荣升“领导”。然而,脱去这身工作服,他却利用休息时间,多年如一日地四处奔走,为偏远农村小学送去爱心图书,为贫困大学生畅通求学路,为重病贫困女童搭台募捐,为抗战老兵送去关怀和温暖……他就是业内人们眼中痴心追梦公益事业,并发起成立阜阳市爱心公益志愿者协会的李文标。

“一直觉得,我只是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谈及这些公益活动,李文标告诉记者,每次通过大家的努力,帮助别人走出困境,于他而言,就是一种人生价值的实现,在奉献中感受到助人的快乐。“特别是当得知爱心在不断接力和传递的时候,尤感欣慰。”

有同样感受的,还有来自界首市的“小红帽志愿者”发起人张云强。当记者问起他20年来为何坚持做公益时,张云强认真地回答:“公益,就是我的爱好!”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他这个爱好,甚至有些受益者当面问他:“你这样做究竟为什么?”为什么?或许亲身经历过困苦,才能懂得做公益的快乐。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张云强告诉记者,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也是他做志愿者多年来的感悟。

“诚然,志愿者工作累、烦、苦是真,但是心灵的体验、满足感和无私奉献精神的弘扬是任何代价无可替代的。”张云强说,最令他感动的就是,每当做公益时,街上的人给他们竖起大拇指,向他们问好道谢,还有一些老人跑来给他们送水。“我们的付出得到了市民的认可,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这样就足够了。?

新闻推荐

小渔具“钓”来亿元商机

本报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王雨 陈振强

界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界首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