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小渔具“钓”来亿元商机

阜阳日报 2015-02-25 09:14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王雨 陈振强

从家庭作坊式的铅坠生产到整套渔具的研发、生产,过去十余年里,由界首泉阳籍返乡创业人员马俊创办的福斯特渔具就像是国内仿生渔具行业的一匹“黑马”,从一家简单加工铅坠的家庭作坊,发展成中国渔具十大品牌之一。

“外出务工的经历和界首丰富的再生铅资源,是我当初选择返乡创业两个最关键的因素。”提起十多年的创业经历,马俊一直觉得自己的成功离不开良好的环境。1993年,刚刚完成初中学业的马俊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开始南下打工,那时候打工潮刚刚兴起,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出现在广东的汕头、惠州、东莞、佛山等地寻找就业机会。在亲戚的介绍下,马俊进入东莞一家专业生产渔具的企业工作。

然而,在相对枯燥的生产流水线上仅仅工作了一年多时间,头脑灵活、办事稳重的马俊就待不住了。“老家泉阳有很多废旧电瓶收购站,再生铅价格低。而且,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练,渔具生产技术我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完全有条件回去办铅坠加工厂。”马俊想到,他的父亲就常年在周边农村收购旧电瓶,回来以后把铅板抽出来低价卖给当地的收购站,如果能把这些铅板做成钓鱼用的铅坠或者织网用的网角子,肯定比卖铅板挣得多。

在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之后,马俊辞去了东莞的工作,回到界首市泉阳镇开起了生产铅坠的家庭作坊。自己加工模具、手工浇筑铅坠、独自寻找销路,在创业的最初几年里,马俊带着自己的产品奔走于北京、上海、广州、湖北等地的成百上千家渔具店,为产品寻找市场。“那时候还买不起车,每次出去带一百多斤铅坠,最麻烦的就是上下车。”马俊回忆说,九十年代中期拓展市场,每次出门都要拖一个带轱辘手推车。由于各地的渔具市场相对分散,一个城市跑下来,少说也要转乘十多次公交车,特别是在气候条件相对恶劣的夏冬两季,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这样的销售模式一直延续到1998年才出现转机,那一年,马俊带着他精心加工的铅坠样品专程赶赴北京参加全国渔具博览会,由于产品种类全、质量好,当场就签下了150多万元的订单。除去原料和加工成本,这笔订单当年就为他带来了60多万元的纯收益。挖到第一桶金的马俊很快把这笔钱全都用在了扩大生产上,并建设了现代化的生产厂房,专门从事铅坠、钓钩、仿真鱼饵、转环等渔具配件生产。从此,马俊的渔具生产事业一发不可收拾。

2001年,马俊与专业从事户外产品加工销售的莎士比亚(香港)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安徽锦泉渔具有限公司;2003年,与威海光威集团合资成立了威海威阳渔具有限公司,开始生产海钓渔具,经营方向也从内销转向出口;2009年,马俊又注册成立了安徽福斯特渔具有限公司,并引进了德国全自动(具雕刻设备,渔具生产从纯手工走向机械化……

“我们每年都要组织研发团队到国外考察,并根据各国的鱼种和渔情,开发不同的渔具产品,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马俊告诉记者,目前企业已经成功申报150多项发明专利,技术上的优势让福斯特渔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直保持着领先的优势。截至2014年底,福斯特渔具的年产值已经突破1亿元,90%以上的产品出口到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仿生鱼饵年产量占全国生产总量的80%。马俊介绍,下一步,企业打算开发国内市场,大力推广不导电的鱼竿和可降解的仿生鱼饵两类科技创新产品,进一步做大做强渔具产业。

新闻推荐

近日我去界首市任寨乡亮集村参加朋友儿子的婚礼利用这

近日,我去界首市任寨乡亮集村参加朋友儿子的婚礼,利用这个机会拍了这张照片。   农村孩子结婚成家,宴请亲戚朋友,都由父母在家里操办。这是多年来的乡村风俗,偏远农村没有大的饭馆酒店,只有...

界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界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