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发展方式 创新体制机制阜阳:开创现代农业发展新局面
●2013年,阜阳市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550亿元,增长30%,增速连续3年超过30%,位居全省第一。今年上半年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291.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高出全省7.9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首位。
●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截至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404万亩,占总耕地的46.9%,居全省前列。 2013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4935家,占全省的11.8%;注册家庭农场438个,占全省的6%。 2014年上半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765家,较年初增加830家,专业合作社成员达40.95万人。
●农业经营效益不断提高。 2013年实现一产增加值272.6亿元,较上年增长9.3%,占全省的11.6%。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1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810元,增长15%,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已连续7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近年来,阜阳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依托农业资源优势,紧紧围绕“规模、结构、转化、合作”,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为手段,以规模经营为基础,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着力加快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强化服务和基础设施保障水平,着力提升组织领导工作能力,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开创了现代农业发展新局面。
着力构建高产高效的农业产业体系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让种田有效益,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为此,阜阳市围绕经营农业大力调整结构,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高产高效的产业体系。从单一种植向种养结合转变,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领域拓宽,从“一产独唱”向“接二连三”调整。
(一)依靠科技,巩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充分发挥阜阳市粮食生产大市的优势,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增加总产。以“良土、良种、良法、良制、良管”为抓手,以“大户、大片、大县”为依托,以落实科技、行政责任制为保障,深入实施粮食生产“三大行动”,促进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升。 2013年阜阳市粮食总产526万吨,比2010年增加32.9万吨,增长6.6%,年均增长2.2%,再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今年阜阳市夏粮面积737.8万亩,总产339.7万吨,较上年增长4.5%。
(二)加工转化,努力延长农业产业链。发挥农产品资源大市优势,着力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加快“百亿江淮粮仓向千亿江淮厨房”转变,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值增收,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发展。 “十二五”以来,阜阳市农产品加工业固定资产投入29.6亿元,平均年增长9.8亿元,增长34.5%。2013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70家,亿元以上118家,50亿元以上加工集群3个,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 550亿元,较上年增长30%,连续3年增长30%以上,形成了粮食加工、畜禽加工、果蔬加工、纺织加工、林木加工、烟草饮料加工、中药材加工、柳编加工、调味品糖果加工9大产业体系。全市农产品加工就业人员17.7万人,人均增收2000元。
(三)丰富菜篮子,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和传统优势,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丰富菜篮子,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2013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440万亩,比上年增加20%;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加快发展,全市特色农业专业村发展到242个,占行政村总数的14%,发展设施蔬菜53万亩。打造了阜南黄岗柳编、会龙辣椒,太和香椿、桔梗,颍泉闻集草莓,颍东三原牛肉,颍上管仲稻米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名牌特色农产品。2013年全市特色农业产值206亿元,人均增收3000多元。
着力构建发展现代农业服务支撑体系
从一家一户耕种,到对接市场规模经营,对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出了全新要求。阜阳市针对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产生的新问题、新需求,大胆改革创新,努力构建以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为主体的发展现代农业的服务支撑体系。
(一)创新农村金融机制,解决农业贷款难问题。阜阳市大胆探索,不断创新金融服务农业的有效形式,破解金融支农瓶颈。一是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按照“一社一策”的方针,积极引导和规范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参与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重组。目前,颍东、颍淮、颍泉、界首4家农商行已顺利开业运营,阜南、临泉、颍上3家已或筹建批复,太和农商行正在申报过会,今年将全面完成农信社改革任务。二是不断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即将实现村镇县域全覆盖。在实现徽商银行县域全覆盖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其在乡镇设立分支机构。三是积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针对农民贷款无有效抵押物的问题,积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扩大抵(质)押物范围,开发了保险单质押贷款、保证保险贷款、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小企业联保互保贷款、农业产业链农户贷款、商标质押权贷款、保证保险贷款等创新产品,有效解决了农业经营主体抵押物不足的问题。界首市通过财政补贴部分保费,适当提高保险金额,实行保单质押,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主体取得贷款,实行“银企直通”,财政再适当贴息的融资模式,从而为规模经营主体解决贷款难、自然风险大的问题,率先构建财政引导、金融支持、保险保障、规模经营“四位一体”的金融保险支持农村土地流转新机制。颍泉农商行把农业保险保单作为质押物,按照保单现金价值的一定比例向经营主体防范贷款,目前,已成功放贷30户,贷款总额达1080万元。颍上中银富登村镇银行联合村委会推出“农民宅基地”“土地经营承包权”抵押贷款模式,赢得广大农户的充分肯定。
(二)推进农业保险发展,提高农业保障水平。阜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探索金融、保险联办,金融、保险、政府风险共担等多种管理方式和经营模式,改进服务方式,不断提高农业保险服务水平。种植业保险实现扩标增面。 2013年粮食保险面积达1400万亩,承保率90%以上,较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大宗农作物保险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如小麦由270元/亩提高到创新保500元/亩;特色农产品保险加快推进。承保能繁母猪保险22.17万头,特色农产品保险16.33万亩,品种涉扩大到大棚草莓、桔梗、果树、生姜等种植保险。特色农产品种植保险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如设施蔬菜由 2000元/亩提高到3000元/亩,有效增强了规模经营大户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养殖业保险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展了育肥猪保险和渔业保险试点,2013年育肥猪保险99513万头,赔付力度不断加大。2013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共赔付资金 13255.43万元,简单赔付率75%,有效发挥了“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三)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增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阜阳市在全面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同时,重点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支持经营性组织参与良种示范、农机作业、抗旱排涝、水利设施管护、统防统治、产品营销、农资配送、信息提供等农业社会化服务。 2013年,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442家。其中农技服务组织407家,农业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依据地势平坦、人多地少、机械化程度高、外出务工劳动力多的实际,阜阳市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为突破口,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增强现代农业发展活力,促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积极规范推进土地流转。阜阳市委、市政府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摆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首位,积极引导规范推进。一是出台政策扶持发展。 2012年,市政府出台《阜阳市鼓励支持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暂行办法》,鼓励进行土地流转。市财政拿出1200万元,对流转大户进行奖补。 2013年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加大对土地流转大户的项目支持、融资支持、保险支持、科技支持。各县市区纷纷出台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推进了土地有序流转。二是加强指导规范发展。党政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基层调研,现场解决问题。市农委与国土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的有关意见》,进一步健全土地流转服务机构,规范土地流转程序,防范土地流转风险,促进规模经营健康发展。三是确权登记保障发展。为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以临泉县、颍泉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为契机,扎实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为土地流转打下坚实的基础。截至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404万亩,占总耕地的46.9%。土地流转进一步推动了规模经营,目前全市5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主体达到8782个。涌现出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特色产业拉动、农业经济开发区引领、村基层组织领办、社会化组织保障等具有特色的充满活力的土地规模经营模式。
(二)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阜阳市把培育多元经营主体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根本举措。在登记、财政、税收、金融、项目、用地、培训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吸引了大批工商企业、返乡农民工、职业农民、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投身现代农业发展。2013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 4935家,占全省的11.8%;注册家庭农场438个,占全省的6%。2014年上半年阜阳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765家,较年初增加830家,专业合作社成员达40.95万人。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
着力构建发展现代农业的引领体系
近年来,阜阳市坚持把示范区建设作为引领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规划引领、基础先行、科技支撑、投资保障,不断创新组织推进的思路,大力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改革创新试点,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7个,并启动了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并存的三级示范体系。
(一)积极创建国家级示范区。先后规划了颍上县、太和县、颍泉区三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面积649.5万亩,农业人口356.4万人。近年来,颍上县投入60.7亿元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已成功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太和县、颍泉区已申报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大力创建省级示范区。先后规划了太和、颍泉中市、临泉8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面积120万亩,农业人口89.59万人。目前,全市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已投入资金40.3亿元,已成功创建7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颍州西湖现代农业示范区已申报待批。
(三)启动市级农业经济开发区创建工作。以现代农业建设为核心,坚持产业融合、产村一体、城乡互动、企业化经营的模式,创建现代农业经济开发区,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农业、农村、农民”一体化发展。目前,阜阳市已有初具雏形的现代农业经济开发区8个。规划用5年时间创建50个市级农业经济开发区,覆盖面积达50万亩。市级财政每年将投资1000万元,以奖代补推进农业经济开发区创建工作。现代农业示范园内果蔬飘香,鲜花常开。
标准化农业育苗中心。精准农业生物组培室。
新闻推荐
■ 本报通讯员 陈振强本报记者 安耀武近日,记者来到界首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乡——邴集乡,实地了解进展情况。“土地一旦确了权,颁了证书,等于给俺吃了定心丸,这真是办到了...
界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界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