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牛灵带头致富养蚯蚓

阜阳日报 2013-10-28 21:18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张凯培 通讯员 陈振强/文 本报记者 戴文学/摄

   界首市蚯蚓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牛灵在传授蚯蚓养殖技术。

在界首市顾集镇于庄村,有一位中年妇女远近闻名:由于她养殖不起眼的蚯蚓,不仅让自己富了起来,而且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户一起走上了致富路。她就是46岁的村民牛灵。

蚯蚓浑身都是宝

   “地龙这个名字听着稀罕,实际上就是咱们常见的蚯蚓。”刚走到地头,牛灵就开始介绍起来。在一层薄薄的肥料覆盖下,一条条大约3毫米粗、2公分长的紫红色地龙不停蠕动着,虽说记者看得心里一阵发憷,但牛灵却满心欢喜。

“看惯了就觉得它们可爱了。”牛灵说,蚯蚓虽然长相丑陋,但全身是宝。现在,市场上做药需要它,养鱼钓鱼需要它,地龙的粪便还能做肥料,小小的蚯蚓养上几个月,卖出去的都是钱。由于市场销售好,牛灵的养殖基地目前已发展到百余亩,养殖的蚯蚓销往上海、宁波、无锡等地。

养殖技术有讲究

养殖蚯蚓对场地及环境都有特殊的要求。在牛灵的蚯蚓养殖基地,她采用露天堆肥的方法养殖。在流转来的大片土地上,将未经发酵的牛粪堆成15至20公分高、1至1.5米宽的养殖床,然后放入蚓种、盖好秸秆,就可以养殖了。“蚯蚓怕光喜湿,遮光和保湿尤为重要,养殖床表层一样要覆盖,而且要经常喷水保湿,湿度保持在70%左右才可以。此外,还要注意防虫,避免虫害影响蚯蚓成活量。”牛灵说。

供不应求效益好

就在牛灵向记者介绍蚯蚓的养殖情况时,一个电话打来了。经过简短的沟通,牛灵无奈地挂断了电话:“是外地打来希望求购蚯蚓的商家。我这儿马上长成的都已预定出去了,确实不能卖给他;这段时间,像这样打电话求购的买家还真不少,来年还要扩大养殖规模才行。”

蚯蚓之所以供不应求,源于旺盛的市场需求。近年来,垂钓及从事渔业养殖的人越来越多,作为饵料的蚯蚓需求量随之上升;加之,蚯蚓本身又是入药的好材料,市场专业养殖户较少,而今年南方养殖地区干旱,有的地方水患严重,蚯蚓的市场供应较为紧张。

“昨天刚卖了几百斤。这几天,工人比较少,我整天在地里忙,累得不轻。”牛灵给记者算了笔账:按照每亩地年产5000斤蚯蚓算,由于种地龙、商品地龙及药用地龙的价格从每斤15元到40元不等,即便扣除土地流转、人员工资、肥料使用等花费,一年的经济收入也相当可观。

铺就一方致富路由于养殖蚯蚓效益好,2012年下半年,牛灵发起成立了界首市地龙养殖专业合作社,短短几个月,已在顾集镇及周边乡镇吸引入社农户20余家,实现养殖面积400余亩。

“技术方面,由我免费提供培训,社员通过合作社统一购买种地龙、统一学习技术、统一销售等,养殖全过程都有保障,不仅没有后顾之忧,而且还能得到丰厚的回报。”牛灵说。

在牛灵的带动下,不少乡亲靠养殖蚯蚓走上了致富路,牛灵又产生了新的想法:希望进一步延伸地龙养殖产业,扩发规模,把事业做大做强。

新闻推荐

三代农民的土地情结

本报记者 马红云 通讯员 陈少杰

界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界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