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劳动美 寻找最美一线工人】马建科:用柳条编织梦想
人物检索:马建科,52岁,安徽省阜南县华宇柳编加工厂技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岗柳编第五代传承人。
疏密有致的收纳篮、造型可爱的水果盘、拙朴粗犷的插花盆……在安徽省阜南县华宇柳编加工厂里,记者看到了这些出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岗柳编第五代传承人马建科之手的柳编工艺品,件件都让人爱不释手。
马建科所从事的柳编是淮河沿岸蒙洼地区非常普遍的手工业制品,整个产业年出口额超亿美元。马建科是这一行中的佼佼者。
“我干柳编有30多个年头了,从小就向父辈学习柳编技术,那时候主要编织笆斗、簸箕等生活用具,拿到集市上交易换粮养家。”为跟上市场,马建科经常买回样品研究。“有一次,我买了一件藤制品回来拆掉研究,谁知拆掉后再怎么也装不上了。我们几个技术人员‘闷\’在屋里整整一天,拆了装、装了拆20多遍,才摸索清楚。”
为丰富自己的知识,马建科买了60多本编织技术和计算方面的书籍,潜心学习。这几年,他还学会利用电脑上网查找编织信息,每年春秋两季参加广交会,了解客户需求。
“模仿只能跟在人家身后发展,只有自己创新才有竞争力,我一边编,一边琢磨如何按照自己的设计,创出新作品。”马建科说,产品创新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见识的东西多了,技术熟练了,新的产品也就出来了。
“我把许多废弃的边料重新制作成工艺品,做到废品循环利用,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在马建科等技师的努力下,阜南柳编产品出现了四大变化:产品从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向生活类、装饰类、艺术类、家居类、园艺类和观赏类等现代工艺制品转变;编织原料实现从单纯柳条为主向藤条、木片、竹片甚至农作物秸秆等多样化转变;编织技术实现从传统的立编、经编技艺向柳木混编、柳铁混编、柳草混编等技术转变;产品花色实现从单一原料色料向多种色彩转变。
在公司研发室,30多岁的高俊章告诉记者,他跟马建科师傅学艺有六七个年头了,马师傅和蔼可亲,公司里好多工人都是他带出来的。“你看,这是马师傅的创意。”高俊章拿起身边一个锥形木制品告诉记者,上次去广交会回来后,马师傅想到国外的圣诞节,就设计编织了圣诞工艺品。
“我要继续释放创新活力,编织更精美的工艺品!”马建科满怀豪情地告诉记者,他设计的产品已通过美国加州萨克拉门托市设立的直销点直接面对顾客。
新闻推荐
本报讯 7月15日,“政协江淮行”走进阜南县。传统的柳编成了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县政协委员、阜南柳编协会会长杨振洲的介绍吸引了众多记者。阜南县沿淮生产柳编,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杞柳之乡”、...
阜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阜南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