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任一年半,他让全村大变样——村民齐夸干实事的“好当家”
排灌渠修通了,“绝收田”成了亩产千斤的“示范田”;坑洼塘平整了,废庄台变为靓丽新村居……年关临近,打工返乡的阜南县洪河桥镇白集村村民刚进村,就感受到别样的变化。一打听,乡亲们七嘴八舌都说着同一句话:“村里大变样,全靠有个好当家! ”“绝收农田”成了“丰产田”
地处洪河入淮口的白集村,曾是“三年五季都不动磙”的洪涝频发地。2012年6月,在病退老支书和全体村民代表的力谏下,年正五旬的刘瑞利接过了村里“当家人”的重担。 “那时村里正遇‘老大难\’,担子沉得很。 ”村民刘维山打开话匣子:“2008年村里搞了个土地平整项目,老电灌站被拆除,但由于省里规划的新电灌站设计不太合理,群众意见大,一直迟迟未建。 ”这一拖了四年的“半拉子工程”成了村民心头最大的痛:“守着水缸没水喝,水稻基本上年年绝收。 ”
这成了刘瑞利上任后的“头等大事”。 “县里、省里他接连跑了十几次,可想改规划哪是容易的事? ”村民唐开俭起初总担心“新当家”是在白费功夫,可让他吃惊的是,仅仅两个月后,新的灌溉站和灌渠就遵从大伙意愿重新规划建成,“正赶上夏种时用水,当年水稻就大丰收。 ”去年遭遇几十年不遇大旱,村里的3000多亩水稻也“毫发未伤”,平均亩产1000斤以上;县里还请来农业专家,用1000多亩稻田做起了良种示范,“提起这事,村里没有谁不说好! ”
废旧庄台“变身”新村居
粮仓满了,大伙笑了,可刘瑞利知道,还有个更难解的“老大难”摆在面前:白集村有4500多口人,但人均不到一亩地,而从祖辈起,村民为防受淹都用土将宅基垫高后建房。 “垫个台子挖个塘。台上房子挤挤攘攘、错落无序,一下雨出门就在泥巴里打滚;各家垫台基挖的塘沟坑坑洼洼、大小不一,养鱼养不了,种树难成材。 ”84岁的村民刘维平用 “一片狼藉”形容“垫台子”造成的村貌。而随着堤防加固,村民近年来陆续从庄台上搬下,台上房屋少有人住,使得村里本就捉襟见肘的宅基地更为紧张,全村有100多个适婚村民都在苦等宅基地盖房娶媳妇。
宅基地紧缺,咋办?刘瑞利打算“翻新”废庄台。但让村民拆掉庄台上的房子、伐走塘坝上的林木却没有补偿,此议刚出,无人应和。 “万事开头难,自己带个头。 ”2012年麦收时节,他最先把自己和胞兄在庄台上的六间砖房、五间瓦房拆了。短短两个月后,白集村废庄台平整的一期工程顺利告捷,55户村民用地之急得解。同时,村里还结合美好乡村建设进行了水、电、路配套。昔日脏乱的旧庄台,如今却是楼房林立,路、水通户。 “现在村里人说亲,对方还指明要在新村有套房呢! ”
接着,刘瑞利又领着大伙开始了占地70亩、涉及140多户村民房、物的“二期工程”。眼下,临收尾的“二期工程”上正盖建一所500平方米的村级幼儿园。眼瞅着村里的大变化,村民甚至主动催促他尽快启动“三期工程”。
“患病支书”当家不含糊
用“干劲冲天”来形容黑瘦寡言的刘瑞利绝不为过,可村里人都知道,这个当家毫不含糊的村支书其实身体有恙。刘瑞利患有多年肝病,2003年因病切除脾脏,医生嘱咐不能干重体力活。也在当年,时任村主任的他主动提出卸任,可2011年的换届选举中,他又被村民以全票选为村支部委员。 “一个人的品质在人们心中有着特定的位置。 ”问及刘瑞利“受待见”的缘由,退休老支书刘维福如是总结。
“家里地都是妻子一个人操持,啥活都不要他干;可村里平整庄台期间,他带领村干部起早贪黑,上门劝说、丈量勘界;村里年轻劳力多数在外,他就帮着村民放树、运输、搬家、拆房……”镇包村干部孟金常为他的健康“捏把汗”:“半个多月前,他在帮一户村民搬家具时,脸被倾斜的柜体蹭破了皮,简单包扎后又来搬,当晚回去就晕倒了。住院几天后出院,照样接着干。
“开弓没有回头箭,干工作操操心反而有精神。 ”春节还没到,刘瑞利却已打起马年的工作“算盘”:继续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让家家户户住进新村居;土地集中流转给大户经营,领着大伙种植当地“含金量”更高的猫爪草药材,一起奔富路……
本报记者钱程通讯员李琦
新闻推荐
方集馓子赛金条,酥脆纤细美名传。如今,阜南县方集馓子的名气越来越大,实现了规模化生产、礼品盒包装、大超市销售,带动当地不少群众增收致富。传统手艺飘香早在300多年前,洪河岸边的方集民间...
阜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阜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