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自2007年蓄洪之后,记者再访王家坝——村民安居一心奔“富”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2-09-11 11:57 大字

阜南县王家坝镇郎湾村村民郎克勇最近刚从务工地回到老家。他告诉记者,这次回来就是为了盖房子,准备在庄台上盖个三层六间的小洋楼,大约需要将近二十万,“都是这些年省吃俭用攒下的”。

自2007年蓄洪后,记者近日再次探访王家坝,却惊讶地发现,治淮工程不仅仅改变了当地群众的衣食住行,更赋予了他们一颗朝气蓬勃的上进心。

阜南县水务局局长曹涛介绍,2003年大水过后,新一轮治淮高潮便在当地拉开序幕,共计投资10亿元,相继对王家坝闸进行了除险加固,对村民居住的庄台进行了安全加固,并在蒙洼蓄洪区内新建了4个保庄圩。其中王家坝保庄圩最靠近王家坝闸,占地1.26平方公里,目前居住人口达到万人。 2007年是村民住进保庄圩之后经历的第一次蓄洪,那时,大伙儿普遍住瓦房,烧柴火,因为蓄洪,树木大多被淹,村民家里都缺烧的。

时隔五年,再一次走进王家坝,记者几乎有些摸不着北:当年蓄洪过后破败的景象荡然无存,无论是保庄圩还是庄台,一幢幢楼房取代了整齐的大瓦房,商贸街上,商铺、学校、医院、幼儿园等一应俱全。

“2003年大水时,土坯房占80%以上;到2007年,基本住进了平房;而现在,楼房达到80%以上,正好翻了个儿。 ”王家坝镇干部张振发认为,当地干群现在精神振奋,一心求发展,房子的“三连跳”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老人们对于这种变化更是刻骨铭心。 “人家是刮风下雨朝家赶,我们是一遇大雨往外跑。过去住的庄台不安全,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房子就被大水冲走了。辛辛苦苦种的大葱、毛豆,一发大水全都烂光。 ”78岁的刘克义告诉记者,因为老被淹,村里人也没有盖房子、搞生产的积极性,“收点东西就背到街上换二两小酒,在外人看来,王家坝人像是好吃懒做的穷光蛋。 ”

近年来,保庄圩的建设以及庄台安全加固工程的实施,让村民告别了东挪西搬的痛苦,也彻底吃下一颗定心丸。秋收季节,蓄洪区内的良田里,生长着玉米、大豆、青椒、大葱、小西瓜,一片丰收的景象。村民郎克启想方设法才转租了三亩地,都种上小葱,“收成好的话能收一两万块。可惜现在就是难租到地,谁家都不肯把地让出来,家家户户都种得满满当当。 ”

对于安定下来的王家坝人来说,那种“换二两小酒”的日子远去了,生活正翻开昂扬向上的新篇章。刘郢孜庄台的村民刘文泽在杭州贩卖青菜,去年秋天回了一趟老家,再去杭州时从老家捎带批发了一车毛豆,结果短短9个小时就赚了7000元,在当地一度传为美谈。

越来越多的人像刘文泽一样,靠勤劳和智慧走上致富路。据统计,2011年,王家坝镇的人均纯收入达到4029元,是2007年的两倍还多。刘克义说,如今村民挣了钱主要用在两件事上:一是盖房。大家争着把家里弄得漂亮、舒适;二是教育。据了解,2003年以前,王家坝40岁以上的人中,文盲占大部分,今年全镇有56名孩子考上二本以上高校,镇里还特别举行了欢送会。

本报记者张玉芳

新闻推荐

巡逻车发到村

11月25日,阜南县许堂乡赵鹏村的治安联防队员高兴地领到乡政府发放的冬防冬治巡逻电瓶车。该乡今冬投入11.4万元,先后购买30余辆治安巡逻电瓶车,陆续发放到所辖的5个偏远行政村治安联防队员手中。...

阜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