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老汉免费摆渡48年年届古稀,从没出过远门,多次救起落水人
[摘要]年届古稀,从没出过远门,多次救起落水人
撑着竹篙,划着木板船,阜南这名老艄公48年来,从未向摆渡者要过一分钱,并且多次救起落水者。他就是在阜南县赵集镇和王店乡交界处摆渡的艄公“老邦”,今年已经70岁。
偏僻之处有人家
驱车过了阜南王店,然后一路往南,绕了几个弯后,就能看到一大片低洼的林地。进入林地,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走一段,一弯水面就露了出来。一起映入眼帘的,还有一位老人、一条木板船。
这位老人就是村民熟知的艄公老邦,他的大名刘振邦反倒无人记起。老邦戴着一顶破了很多小洞的黑色旧毡帽,棉袄的外边套着一件陈旧的中山装,下身穿着一条膝盖开着口子的蓝色裤子,脚穿一双黄球鞋。
笔者到达时,他就在河对面,看见这边有人过来,直接把小木船划了过来。在老邦眼里,能走上一段路,到此偏僻之处的,只有需要过河的人。因此,看到有人来,他就划船去接送。这里究竟是什么位置,没有人说得清。只知道从这里出发,走上12里路,就到了阜南赵集,或者走上6里路,就到了阜南王店。
免费摆渡48年
“颍城坡西南乡王桥,上通商城固始下通阜阳。 ”这是在当地老一辈村民中流传的民谣,当年,这里曾是繁华商路的一个支点,从河南的商城、固始等地到阜南、阜阳城等地,必须从此经过。
这条被当地称为运河的河流,曾是淮河的主要支流之一,还连接着沙颍河等河流。这里曾有一座五孔大桥,上世纪60年代发了一次大水后,桥坍塌了。
“没有桥了,可人还得过河呀! ”老邦回忆,当时生产队找来一条小船,让大家轮流划,但最后就剩下他一个人了。当时生产队承诺,谁划船给谁工分,不要向过河人收钱。虽时光变迁,习惯延续下来老邦还是跟以前一样免费摆渡。老邦记得,从1963年起,他就成了一个艄公。 48年来他一直陪伴着这条河。
一生未结婚
上世纪70年代末,原来的那条船已经腐朽了,于是,老邦找来几棵大树,请来木匠,花了一个星期造出一条船。船下水的那天,老邦就睡在船上,从此,他把家搬到了河边。 70岁的他,一直到现在没有结婚。
老邦的房子不通电,里面支着一个土灶台,由于没有烟囱,烟排不出去,墙壁都被熏得黢黑。老邦养着五只鸡,母鸡下的鸡蛋,不舍得吃,都拿去换钱,这也是他平时主要的收入。老邦还有一亩多地,都种上麦子,他说足够自己吃了。
没有船之前,老邦还四处逛逛;有了船之后,他再也没出过远门。这些年,他去的最远的地方就是王店镇,离这里6里路。
每次去王店镇,老邦心里都很焦急,一直在担心:“万一有人过河怎么办? ”村里人说,这么多年,只要有人需要渡河,朝河边一站,老邦就会划着船过来。如果看不到老邦,就对着附近大喊几声,要不了多久,老邦就会来到。大家都知道,老邦不会走远。
救过不少人
自从老邦在这里当艄公以来,他还救过不少人。
赵集杨庄有一个孕妇要生了,夜里要去王店找医生。孕妇丈夫一脚深一脚浅地朝河边跑,边跑边喊“老邦,老邦,我老婆难产,大出血呀! ”老邦听到后顾不上穿衣服爬起来,撑起船大喊:“上来,咱们走。 ”当看到母子平安,让老邦很自豪。
还有一次,一个小伙子喝多了,掉到河里。老邦赶紧把人捞起来,然后背着小伙走到两里之外问大家他是谁,然后再把他送回家。
村里人都知道老邦是一个热心的好人,村里的小伙子张少群说,当年他小的时候,上学放学都要从此过,晚上放学时害怕,因为两边曾是乱坟岗,是老邦天天划船将他送到岸上后,再打着手电送他一程。
现在,当年的小学生都成了大小伙,看到老邦年纪大了,眼睛看不清东西,说话还直漏风,小伙子显得很难过:不知不觉的,那个曾经送自己上下学、是心中依靠的老邦怎么就老了呢?
老邦蹲在船头,听后呵呵地笑着,用漏风的牙含糊不清地说:“怕啥,我能再摆几年! ” 李家林
新闻推荐
15位平均年龄70岁的农民,耗时多年,搜集1100多件器物,除了农村生活、交通、农活用具等老物件之外,还有一批可溯源到300多年前的历史文物。这些物件散落在乡村的普通农家,没被搜集前,有的甚至被用作畜禽...
阜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