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土地规模化经营成热潮
□本报记者 李明
本报通讯员 任万帅 王新磊
五月,利津县盐窝镇王洼村农田里,春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拖拉机、植保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农用机械轮番上阵,65岁的种田“老把式”李学增看着眼前的场景感慨不已。
王洼村700多口人有8000多亩地。留在家里种地的大多是上了岁数的,土地普遍盐碱化,很多地都撂了荒。李学增家的30亩地一年除去成本也就能剩1万元,他把30亩地全部流转给了春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每亩400元的价格,李学增的30亩地一年收入12000元。不仅如此,李学增在合作社上班,“一年能拿5万多块钱的工资,比自己种地强多了!”
随着村庄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等问题的日益凸显,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成为农业发展的新挑战,各种新型经营模式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利津县春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家国家级农机合作示范社,目前共管理农田近5万亩。合作社理事长王春儒告诉记者:“我们与农户实行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分红、土地托管三种合作模式,通过规模种植,亩均收益至少可以提高20%。”
不同于李学增的选择,种粮大户李海峰选择了“土地托管”的方式,在合作社托管种植土地500亩。他算了一笔账:“拿种小麦来讲,一亩地只需要120元服务费,以前自己找农机的话一亩地要150元,每亩相差30元,500亩就是15000元,地还是我的地,活不用干了,外出打工又赚了一份收入。”
王春儒说:“通过合作社对土地的集中以及大型农机的应用,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式的农业生产变成了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当下,农民把土地交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热潮”正在利津县兴起。“目前,我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58家,家庭农场354家,农业龙头企业86家。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可以将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利津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岳明和说。
新闻推荐
从办黑板报、当“农民记者”到回乡搞养殖开农资店,终身“粉丝”吕林岩 结下53载“农村大众”情缘
吕林岩(右)和村民一起在《农村大众》上查找农资信息。编者按今年5月15日,是农村大众报创刊70周年纪念日。70年来...
利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利津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