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办黑板报、当“农民记者”到回乡搞养殖开农资店,终身“粉丝”吕林岩 结下53载“农村大众”情缘
吕林岩(右)和村民一起在《农村大众》上查找农资信息。
编者按
今年5月15日,是农村大众报创刊70周年纪念日。70年来,农村大众报立足“三农”,践行“党的立场,群众的报纸”,坚持鼓舞大众、团结大众、服务大众,与读者大众一路同行,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因为有了读者大众的大力支持,农村大众报的事业才能蒸蒸日上、历久弥新。同时,许多人也是因为与农村大众报的相识,改变了自身命运:有的成长为著名作家,有的成长为机关干部,有的成为致富带头人,有的成为企业家……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
今天,在农村大众报喜迎70华诞之际,他们写来与农村大众报的故事,回首那些难忘岁月,展望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利津县明集乡鞠家村,有一位忠实读者,与《农村大众》结缘53年了。
他叫吕林岩,今年70岁,和《农村大众》的缘分,是从1967年,他第一次办黑板报时开始的。当时吕林岩白天在生产队里放羊放牛,早晚要到大队部去办黑板报。“记得第一次出黑板报时,心里也没底。”吕林岩说,当时,无师可拜,无人指点,好在大队里订有报纸,一番查找对比,他选定了《农村大众》为最重要的素材来源。“咱是农村的,《农村大众》上登的正好都是咱农村的人和事,是大家用得上的。”有了《农村大众》作为参考,虽然第一期黑板报办得非常简单,但是却受到了村民们的赞扬。
首次“触电”黑板报就受到肯定,让吕林岩心里像喝了蜜似的,也让他对《农村大众》充满了兴趣。每当新一期《农村大众》到了,吕林岩都会抢先看,等别人都看完后,他将政府的重要文件、规定,以及与老百姓相关的惠民政策、农业知识等剪贴成册,闲暇时拿出来反复地看。“我当时收集了好几本子的剪报呢。”吕林岩骄傲地说。
看得多了,他开始“照葫芦画瓢”,尝试写文章。几年后,他成了村民口中的笔杆子。1971年做民办教师期间,他因为写新闻报道,先后成为镇里、县上的“亦工亦农通讯员”和“农民记者”,《农村大众》成为他10多年“新闻生涯”中的良师益友。
“《农村大众》不仅教会我写新闻,还给我找到了发家致富的好路子。”1997年,吕林岩受《农村大众》启发,回村开办养殖场。2001年,他又开设了利津县明集希望农业服务中心,从事种子、农药经营及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为了更好地开展业务,他年年订阅《农村大众》。
“多亏了这张报纸,真是帮了大忙了。”说起《农村大众》在生产经营上起的作用,吕林岩更是滔滔不绝。他举例说,2009年底,明集乡近2000亩大棚西红柿染上了TV病毒,种植户束手无策,眼看着收成就要落空,这时,他从《农村大众》上找到了TV病毒的防治方法,立刻复印了200多份发给种植户,保住了村民的收入。
2004年,在《农村大众》上了解到玉米品种“郑单958”的优势后,他想办法联系到种子公司,干起了代理,让明集乡的农民们抢先用上了好品种。“这个品种和当时种的老品种相比,一亩地能多打二三百斤。”吕林岩说。
如今,吕林岩的农资店已经成为村民学习农业知识的课堂。“前些年,我这眼还能看报,《农村大众》上有什么新鲜事、致富新办法什么的,我还能讲给大家听听,从去年起,眼睛不行啦,就让他们自己看。”每有新报纸到了,吕林岩都会和村民们说一声,供大家查阅学习。
“《农村大众》上既有国家大事,又有农业知识,还有健康小常识,是我们老百姓生产生活的‘百科全书’。”吕林岩说,“我是《农村大众》的终身粉丝,《农村大众》是我的终身老师。”
农村大众报记者郭杰
通讯员李伟伟李倩文
新闻推荐
利津县162支志愿者服务队扮靓新时代乡村文明 一村一主题 一站一特色
□记者李明通讯员任万帅林妍妍报道本报利津讯4月28日早上8点,利津县北宋镇高家村的耿荣美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利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利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