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肖瑞岭带领人捕虫小队出发了肖瑞岭带领人捕虫小队出发

山东商报 2012-08-27 21:14 大字

肖瑞岭带领9人捕虫小队出发了点击查看原图今年80岁的盖老先生守着蟋蟀午睡,下午他要赶场帮儿子去卖点击查看原图在北京打工的盖广亮回乡逮蟋蟀点击查看原图12岁的周书彬也参加了捉虫队伍点击查看原图一个天津买主掷万元现金现场买虫点击查看原图尤集村别致的“蟋蟀”路灯点击查看原图尤集村全副“武装”的两位捉虫人点击查看原图凌晨三点,打着手电卖虫点击查看原图记者吕廷川摄影报道

8月25日凌晨,尤集村周边的庄稼地里,蟋蟀的叫声此起彼伏。刚到三点多钟,村口就晃动着手电的白色光柱,买卖蟋蟀的交易悄然开始。“宁津一大怪,蛐蛐来钱快”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鲁北宁津县柴胡店镇的尤集、孟集、小店,杜集镇的常洼一些乡村,每年到了八九月份,人们便放下手里的农活,男女老少齐上阵,投入到捕虫的大军之中。尤其这几年随着蟋蟀价格的上涨,外出打工的也在此时回乡。他们有的用农用三轮拉上几十人,有的三五成群的结伴步行。这样忙碌下来,一家人能增添两至三万元的收入。

48岁的肖瑞岭是个捕虫高手,他经验丰富,熟谙地形,一直开车带领村民外出捕虫。早上不到五点,天蒙蒙亮,肖瑞岭发动起他的农用三轮,“嘭嘭嘭”的响声划破宁静,满载9人的捕虫小队出发了。一个小时之后,他们来到30多公里之外常洼乡丁家村一带的玉米地旁停下——“就这里啦!”肖瑞岭招呼同乡下车,说话间村民已经换好厚底胶鞋,长袖衣裤,披着防露水的塑料布,有的还为了防止玉米叶划脸,头脸也用帽子包裹好,腰上的挎包里放着撬子、网兜、瓷罐、水壶等工具。“这活又脏又累,一般没人愿意干,白天还好,晚上佝偻着身子逮一个通宵,那才累呢”肖瑞岭说完一声吆喝,“走啦!”一时间众人弯下腰深一脚浅一脚,淹没在一人多高的玉米地里。“这活(捉蟋蟀)也就干上一个来月。”盖家村55岁的盖广亮一直在北京打工,这次专门回来逮蟋蟀。他单打独斗,只在村子周围逮,逮回来的蟋蟀就由80岁的老父亲去卖。盖广亮说,捉蟋蟀首先要听叫声,可以辨清位置,有人甚至仅凭叫声就能知道蟋蟀个头的大小和品种,捉来的蟋蟀拿到市场上出售,从五元十元一只的普通蟋蟀,到几千元上万元一只的“白牙青”、“重头红牙”和“乌背白”等稀有的蟋蟀应有尽有。去年尤集市场上有一只蟋蟀居然卖了三万六千块钱,让盖广亮很是羡慕,而他只能凭一双脚进行地毯式搜寻。爷儿俩捉了16年的蟋蟀,最贵的一只卖到了1200块钱。

据当地人介绍,宁津蟋蟀文化有上百年的历史,民间有“中华蟋蟀第一县”的美誉。从1991年起,宁津县开始举办蟋蟀文化节,并先后建起了四个蟋蟀交易市场,每年国内各地买家聚集于此,捉蟋蟀、选蟋蟀、斗蟋蟀,很是热闹。

新闻推荐

李振凯书画慈善公益捐赠暨五蕴斋学术研究院举行揭牌仪式

9月21日,李振凯书画慈善公益捐赠暨五蕴斋学术研究院举行揭牌仪式。仪式上,中国五向合一创始人、国家一级美术师李振凯向市慈善总会捐赠2幅山水画作品。当日,李振凯德州慈善...

宁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津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