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酒不成席 无“铰”不成欢 “翻山铰子”既要传下去,更要“活”起来 记省级非遗达州“翻山铰子”第四代传人段忠发

达州晚报 2022-04-15 17:51 大字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郝良 特约记者 谢幼林

4月6日上午,达川区永进学校春阳和煦,微风拂面。

“嘿——”伴随着铿锵喜庆的乐曲,一群可爱的小精灵欢快地奔向操场中央。“叮!—哐!叮!—哐!叮叮叮!哐哐哐!”刹那间,操场上“铰子”翻飞,铜钹碰撞,打、擦、翻、转,穿插跳跃,“苏秦背剑”“白鹤亮翅”“龙凤呈祥”,孩子们身姿灵动,花样繁多。

队伍中,身着紧身服,腿套红护膝,脚蹬运动鞋的一位中年汉子手提双铰,目光炯炯,不停地来回指导。在他身后,一幅印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翻山铰子”字样的旗帜格外引人注目。

紧接着,中年汉子跃步舞台中央:“认真看哈!”“叮——哐!叮——哐!”只见他挥动双铰,手舞足蹈,敲接精准,进退自如。“右腿弓步迈前,左腿屈膝向地,右铰高提,瞬间松绳!左铰向上轻击右铰!”“叮叮叮——”充满金属质感的碰击声清脆悦耳,余音绕梁。“好一个‘揉钹’动作!精彩!”现场人头攒动,掌声如雷。

“我吹唢呐,你来示范一下!”中年汉子轻挥右手,一旁的红衣女子心神领会,快步向前。只见他取出唢呐,鼓起腮帮,一曲嘹亮的迎亲唢呐曲声彻云霄,荡气回肠。“我当年娶亲,他们兄弟吹的就是这首曲子。”一位老教师驻足倾听,慨叹不已。

中年汉子名叫段忠发,今年52岁,是达州翻山铰子的第四代传人。红衣女子名叫李莉,永进学校的教师,是段忠发的嫡传弟子。刚刚学习翻山铰子的娃娃们,算是段忠发的徒孙了。

“段忠发申报省级‘翻山铰子传人’成功啦!”2021年9月,一则省文旅厅发布的新闻在达川区石桥古镇插上了翅膀。“翻山铰子:段忠发。”在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人公示名单中,段忠发榜上有名。

“从6岁算起,我打翻山铰子四十余年了。”在达川区石桥永进社区的一间门市里,坐在记者对面的段忠发聊起自己致力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翻山铰子”的岁月时,顿时神采奕奕,谈兴陡增,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1970年9月,段忠发出生在石桥镇瓦石坪村,兄弟四人,排行老三。段氏家族世代从事红白喜事吹奏助兴工作,与巴人文化传统舞蹈“翻山铰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无酒不成席,无‘铰’不成欢。”段忠发告诉记者,“翻山铰子”作为川东北特有的民间乐舞,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的宝芝乡(今石桥古镇),由当地民间艺人冯白仁首创。冯白仁的杂耍班子,经常来回龙场(今永进)表演杂技。

“谁家娶媳妇,按照风俗,都会邀请‘段氏唢呐队’吹奏助兴。”段忠发说,小时候,爷爷驮着他四处“走期”。在喜家,段氏家族倾情表演,吹唢呐,打铰子,敲锣鼓。耳闻目濡,他便萌生了学打翻山铰子的想法。

1976年春,时年6岁的段忠发作为翻山铰子的第四代传人,跟随爷爷段占坤苦练手艺。“先学打钹儿(铰子),再学吹唢呐,最后才学敲锣打鼓。学打钹儿,首先要学‘绾绳’。”段忠发为了让记者更为直观地了解翻山饺子,取出一副铰子,现场进行演示:“左手用中指与无名指夹住铰绳,余绳向外缠绕中间三指,绾紧;右手铰绳绕指三圈,余绳提铰。左铰向右一挥,击中右铰,右手旋即反向挥铰,击向左铰,左铰同时反向拍击。”“叮——哐!叮——哐!”一个翻山铰子的基本动作圆满完成,清脆的铰子撞击声宛若天籁。“当右铰反向击打时,左铰迎击不到位,右铰就会砍到左手背;才学习‘黄龙缠腰’动作时,我的双手节奏不协调,数次砍到左后背,疼痛不已。”在老家院子里,在爷爷的耐心指点下,段中发锲而不舍,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终于学会了“水漩莲花”“苏秦背剑”“白鹤亮翅”“黄龙缠腰”“鲤鱼跳龙门”“雪地盖顶”等多种铰子套路和特技。

“礼拜天与寒暑假里,每逢‘走期’,爷爷、父亲与大哥段中兴总会带上我,感受氛围,现场观摩、学习。”段忠发说,后来“段氏唢呐队”逐渐固定为两人唢呐,一人锣鼓,一人铰子的小团队模式。段忠发学会翻山铰子后,爷爷接着教他唢呐吹奏方法:“唢呐由气喉、芯子、木管、气盘与喇叭碗五部分构成。吹奏时,左手放于唢呐上把,右手放在唢呐下把,双手自然按住八孔。呼吸是关键,吹奏唢呐最好使用胸腹式呼吸法。”

1986年夏天,16岁的段忠发手艺学成,开始自己领衔“走期”,四处表演,逐渐成为唢呐、铰子能手,独当一面。

“本村曹仁友娶亲,就是我们段氏唢呐队一路吹奏的。”回想起自己的第一次领衔主演,段忠发记忆犹新:

“歇客”天下午,来到曹家,段忠发与段中兴并肩而立,吹奏欢乐明快的唢呐曲,高亢嘹亮,悦耳动听。几曲终了,段忠发面对主家大门,开始朗声高念“四言八句”:

唢呐齐鸣锣鼓响,铰子翻腾心花放;

花好月圆结连理,比翼双飞赛神仙。

主家发财又发福,荣华富贵万万年!

此时,主家喜笑颜开,乐不可支。支客司马上客气地递上红包、香烟。晚饭后,在喜家门前院坝,段忠兴吹起唢呐,叔伯敲响锣鼓,段忠发开始表演翻山铰子。一条鲜艳的红布带,稳稳地系在一对锃明瓦亮的铜钹上。段忠发左手紧紧拽住布带根部,固定其中一镲,和着节奏,右手迅疾从不同方位、角度甩打手中的铜镲,宛若道道闪电,双钹猛然撞击,金属质感之声顿时响彻云霄。铰绳狂舞,或甩过头顶,或绕过腰腿,翻来覆去不断敲击,段忠发动作娴熟,挥汗如雨。

“开始表演叼花啦!”一位村姑摘来几支黄灿灿的油菜花,抛进院坝中央。段忠发轻移脚步,铰子不停,跨过鲜花,缓缓下腰,张嘴露齿,叼起花枝,徐徐起身,神情自若,轻松愉悦。“精彩!实在精彩!”刹那间,乡村院坝里掌声雷动。

“叼花、衔钱还算简单,最难的是衔壳儿(硬币)。”段忠发告诉记者,“壳儿”很薄,紧贴地面,无处下口,面部贴地的瞬间,他立刻伸出舌头,舔起“壳儿”,再一口啐回,硬币与石板地面相撞,发出清脆的声音。“段氏家族,艺高胆大!”现场观者如云,水泄不通。

“新娘住白衣古镇,那时交通不便,山路崎岖,全靠步行,为了赶上结婚典礼良辰吉时,娶亲那天我们半夜就出发了。”娶亲队伍到达女方家,唢呐齐鸣,鞭炮山响。一曲终了,段忠发面对女方堂屋大门,扯开嗓子:

唢呐来到你贵家,枝枝几朵大红花;

你家女儿今婚配,荣华富贵永发达!

“段老师,你们辛苦啦。”女方支客司恭恭敬敬奉上香烟、红包。此时,女方送亲团队点名要观赏翻山铰子。“叮哐——”唢呐声再次响起,段忠发即兴表演,来宾大饱眼福。

娶亲归来,临近男方屋基,按照风俗,为了营造喜庆气氛,段氏弟子还要“敲利是”。段忠发将系钹儿的红绳绾起来。钹儿正面一个朝上,一个朝下,放在一对新人面前,把铜锣放在一对钹儿中间,段忠发口吐“莲花”:

钹儿拦住新姑娘,桃之夭夭,新郎新娘打开包包;

拿得多,发得多,十个儿子九登科;

拿得快,发得快,生个儿子当元帅!

收到红包,欢喜“放行”。正酒下午,回家路上,段氏叔侄开始分账。“工钱8元,红包2角一个,大概十多个吧,每人分了2.5元左右。”回忆跋山涉水、摸黑赶路“走期”的那些往事,段忠发感慨万端。

最初,“翻山铰子”的表演是在平地上进行。爷爷过世后,段忠发开始琢磨如何让“翻山铰子”更有观赏性与视觉冲击力。

他先是将“翻山铰子”舞台从平地搬上了高台(农村饭桌),表演面积仅有一平米见方,表演空间陡然受限,却提升了“翻山铰子”的难度与观赏性。熟能生巧,久久为功,段忠发逐渐把一张张桌子叠起来,最高时竟达六张桌子。一方小小的舞台,舞者在十几米的高空敲击表演,惊险刺激,观者屏息静气,直呼过瘾。

1992年5月开始,众多学徒慕名而来,段忠发毫不保守,倾情传授。“孙秋大、彭英、张芳、谢莲,这是我的第一批弟子。”段忠发掰起手指,如数家珍:我带着他们在永进乡政府坝子里天天训练,长达一个多月。其中女弟子张芳“最惨”,刚过几天,后背就被铰子砍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张芳的老公心疼妻子,竟然找上门来兴师问罪,我再三劝说后才让张芳继续打铰子。当年腊月,段氏翻山铰子队第一次走出永进,参加达县人民政府组织的春节慰问团,在地市县文艺汇演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此后,段氏铰子队更名为“永进乡翻山铰子队”。

从那以后,段忠发多次率领永进乡翻山铰子队,参加市、县、区的农民艺术节、庙会节、民间艺术展演等活动,屡获奖项。2000年5月,“翻山铰子”经达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5月以来,永进乡翻山铰子队数次远赴成都,参加“中国·成都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表演民间艺术“翻山铰子”。2007年9月,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达州举行的第五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颁奖典礼之巴渠民间艺术展演活动。

(下转09版)

新闻推荐

通川区两家酒店被处罚

近段时间,国内疫情多点爆发,疫情防控形势严峻,自觉遵守疫情防控要求,主动配合疫情防控管理,是每一名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但偏...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