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撤去酒席 歌舞登场

滁州日报 2017-10-24 05:14 大字

本报通讯员宣金祥王德徐陆凤江

“锣鼓喧天唱起来,兄弟姐妹上舞台,夸夸咱村新生活,喜洋洋……”9月17日傍晚,天长市万寿镇万寿社区的文化广场小舞台上,爱好文艺的退休教师张俊正带领几个文艺骨干一遍遍地精心排练三句半小节目,为社区张开宝家二小子新婚大喜准备演出文艺节目。这是天长市为改变因婚丧喜庆大摆宴席、相互攀比的乡村陋习,结合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引导村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的一个缩影,有效地促进了乡风文明。

万寿镇作为天长市最东部的水乡小镇,许多农民虽摘除了贫困的帽子,但经济基础还不厚实,经不起铺张浪费穷折腾。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今年万寿镇规划建设的15个新农村聚居点,在9月初已建成交付,贫困户陆续搬入新居。“这本是一件好事,但一些搬迁户喜欢攀比,想摆几桌酒席热热闹闹庆贺一番。”万寿镇党委副书记张玉林举例说明,为避免这一不良现象,防止贫困户因人情债务重新返贫,该镇结合文化惠民工程,引导村民开展文艺活动,进一步促进乡村好风气形成。

来自乡村的草根文艺团队,表演了三句半、秧歌舞、对口词、大鼓书等简单易学的小节目,还编排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扬剧、小说唱、民俗器乐,演的都是村里事,说的都是身边人,特别受村民欢迎。“以前举办婚礼、庆祝生日、乔迁新居随礼至少要200元,你家办完他家办,这是一笔不小的人情开支。”万寿镇汊河村因病返贫户余石浦说,如今将婚丧喜庆摆酒改为文艺表演道喜,“既减轻了负担,又更加热闹喜庆。”

这一喜庆方式很快在乡间流行开来,爱好文艺的村民越来越“抢手”。随着参与者越来越多,高峰时万寿镇万寿社区共有3支队伍、60余名演员参加演出。像张俊老师这样的民间艺人成了“香饽饽”,经常被“挖走”,还有许多文艺爱好者成了艺术指导老师。

汊河村的王在高自幼就酷爱扬剧艺术,多年来和朋友参加邻镇的“小剧团”,常年在外演唱扬剧。最近,作为“人才”他被“挖回”村里,挑头组建起21人的小剧社,短短两、三个月,带领村里的文艺爱好者排演了四、五个扬剧小剧目,活跃在附近的村组间,不辞辛苦地为大伙唱戏,添喜气。张安村的殷建林,联合了村里10来个文艺爱好者,组建文艺小分队,排练小合唱、薅秧歌,早早晚晚地给乡亲们带来欢乐。昔日大摆酒席铺张浪费,如今文艺演出登场,真是今非昔比大变样啊!

(编后)天长市万寿镇“撤去酒席,歌舞登场”的做法让人耳目一新。时下,在农村的许多地方,婚丧嫁娶大摆酒席之风盛行,动辄几十桌,收到邀请非来不可,少者上百元,多者上千元;1个月来个2到3次邀请,对于一个经济状况一般的家庭是个考验,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则不堪重负,甚至出现举债。万寿镇的做法很好,通过大张旗鼓的文化建设和引进文艺表演,既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又减少了一大笔不必要的开支,净化了空气,此举一举多得,值得大力提倡。

我们在为此事击节叫好的同时,也要看到此路并非坦途。在农村尤其是边远落后的地方,穷吃、吃穷之风盛行,顽固的旧习俗深深地扎根于部分群众的心里,要想改变这种落后的习俗不是一蹴而就就能解决的事情。必须下大力气,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制定一整套完善的思想教育方案,组成专门的队伍,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教育,转变旧习俗;要通过文艺表演、举办道德讲堂等方式,和风细雨地经常灌输先进的高尚的精神产品;要开动农村所有的文化阵地,举办丰富多彩的各类文化活动。通过一点点、一滴滴的不断努力,逐步扭转落后的旧习俗,用先进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占领农村阵地,让旧思想旧观念逐步退出农村大舞台。

新闻推荐

精神残疾人药费补助全覆盖

本报讯近年来,精神病患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且精神病多为慢性病,易反复发作,一旦患病要长期服药,往往一个精神病患者可以拖垮一个家庭,因病致贫的现象屡屡发生,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2017年,精神病药...

天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天长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