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滁州:融“合”发展 再造发展新优势

淮南日报 2017-04-23 06:00 大字

融则强 合则胜。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对于城市发展来说,亦是如此。

2013年底整体加入合肥都市圈的滁州市,近年来,始终遵循着“互补、互动、互惠、互利”原则,着力当好都市圈的参与者、推动者、建设者,协同推进皖江示范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加快转型升级,努力争先进位,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普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总量位次不断前移,稳居全省第一方阵,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与此同时,滁州市着力加强与都市圈城市间基础设施、产业、公共服务、人力资源等合作对接,务实推进都市圈“共建、共享、同城化”建设,让市域间合作呈现全方位、多领域态势,加速深度融入合肥都市圈。

经济社会发展 跨越加速正当时

2016年,滁州市GDP总量保持全省第5位,增速上升到第4位;财政收入总量和增速均居全省第4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居全省第4位,比上年上升2位,增速居全省第2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居全省第4位,比上年上升1位;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居全省第5位;外贸进出口总量居全省第5位,增速居第3位;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全省第1位。

创新驱动发展。滁州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强化人才引进和科技创新工作,创新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成效逐步凸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主要创新发展指标进入全省前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30家、居全省第4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1424.9亿元、316.9亿元,均居全省第3位;建成院士工作站10家,居全省第3位;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8170件、1190件,居全省第4位、第3位;“科技路路通”服务站点率先实现县(市、区)全覆盖。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蓝德集团等6家企业入选安徽省百强高新技术企业,扬子空调获批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康佳电子等企业获批为省级创新型企业,全柴动力等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获批为首批“安徽工业精品”。平台建设及人才引进工作更加有力。全市共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3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26%。已建成国家级科技孵化器2家、省级科技孵化器1家,孵化总面积近1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近200家,累计毕业企业150余家。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众创空间3家,启迪之星等一批知名孵化机构落户淮南市

改革释放动力。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滁州市的改革在很多领域改出了亮点、形成了特色,创造出一批过硬的“滁州品牌”:坚持抓小岗促全市,在全省实现“五个率先”,率先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任务,率先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率先开展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率先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率先推行投资项目“多评合一”改革……8项国家级改革试点、17项省级改革试点创造了全省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基层医改、农村股份权能改革作为全国试点。其中,作为国家确定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四个示范县之一的天长,创建医共体,推进分级诊疗,创新诊疗方式,构建全新医疗管理机制,为县域基层医改开出了“处方”,打造了全国医改示范的“天长样本”。

区域一体联动 发展优势渐彰显

一体化发展是大势所趋。作为合肥都市圈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自觉服从大局、服务大局,突出特色、整体联动,才能尽快在一体化发展中形成同城效应。

区域发展规划有机衔接。滁州参与了《合肥都市圈城镇体系规划》、《合肥都市圈中长期发展规划》及交通、工业、农业、环保和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修编工作,做好与淮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主导产业规划等重点规划衔接。完成定远炉桥、南谯乌衣和来安汊河等重点板块作为省特别政策区纳入合肥都市圈城镇体系规划专题研究,其中,定远盐化工基地作为省级特别政策区,已纳入都市圈城镇体系规划。

基础设施对接加快推进。合滁宁高铁已纳入国家“十三五”及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合青高铁合肥至新沂段线路经定远、明光,均有望“十三五”中期开工建设;蚌淮至宁洛高速连接线建成通车,滁淮高速公路全线开工建设,合宁高速改扩建工程全面启动,明巢高速已列入省“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S334改造定远段已完工通车,S101合相路改建、S311乌曹路改建、S260新合蚌路、S344张义路正加快推进前期工作;窑河——高塘湖复航工程已列入省政府调度重点项目,江巷水库主体工程开工建设,与驷马山四级提水输水系统形成“引江济淮”东线工程。

产业协作对接日趋密切。定远与肥东共建盐化工业园已承接合肥地区化工项目10个,总投资近30亿元;明光与肥西共建明光经济开发区,成功加挂明光肥西现代产业园牌子。定远县累计建成供肥蔬菜基地2800亩,年销往合肥市场各类蔬菜30万吨左右。琅琊山、狼巷迷谷等景区(点)入选都市圈精品旅游线路。滁州市政府与合工大、滁州学院签订了产学研合作联盟框架协议,共建的食品加工、汽车与家电技术及装备两个研究院投入运营。

公共服务共享稳步推进。通过创新公积金异地互认模式,与包括都市圈城市在内的省内其他市开展公积金异地贷款业务,公积金合作协议签署当年共受理圈内异地贷款122户,发放金额3320万元。参与建立圈内劳动能力鉴定专家互助机制,落实圈内统筹地区异地居住退休人员养老金领取资格协助认证,异地居住退休人员可在居住地街道(乡镇)办理认证手续;实现圈内城市间失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

环境联防联控成效显著。滁州认真履行都市圈环境联防联治合作协议,参与构建圈内大气联防联控协调机制,采取主要领导牵头、专项督办督查、电视公开曝光等强力措施,加大对秸秆禁烧、工地扬尘、工业污染、矿山扬尘等重污染源治理力度,城市空气质量较上年同期显著改善。加强车辆管理,圈内城市间二手车转入标准提高到国四,严禁黄标车相互转籍,2016年已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10052辆,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人力资源合作逐年深化。研究制定《合肥都市圈人才对接方案》,定远县率先与合肥开展互派干部挂职交流,分三批共选派44名科级干部到合肥开展对口挂职,市直接收合肥市规划局1名干部来滁挂职。共建区域人才市场,联合举办了两届都市圈五市人才招聘会,同步搭建网络招聘平台,提供互联网、电子、机械等技术密集岗位3000多个,促进了圈内5市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各类人才无缝对接。

江淮领秀 醉美滁州

滁州是安徽省东大门,与六朝古都南京隔江相望,是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重要成员。全市面积1.35万平方公里,人口455万。现辖天长、明光2市,来安、全椒、定远、凤阳4县和琅琊、南谯2区。

滁州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设立滁州,至今已近1500年。司马睿从这里渡江建立东晋王朝,赵匡胤在这里奠定帝业基础。滁州是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鲁肃、徐达、戚继光、吴敬梓等诸多历史文化名人故里。唐宋年间,李德裕、韦应物、王禹偁、欧阳修、辛弃疾等文学家、政治家先后治滁,留下德政遗风和千古华章。滁州还是一方红色土地,抗日战争时期,是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刘少奇、罗炳辉、方毅、张云逸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留下光辉战斗足迹。1978年,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以石破天惊的壮举,揭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滁州风光优美,生态良好。滁州山水田林兼备,三百万亩森林郁郁苍苍,千里淮河流金淌银,1400余座水库星罗棋布,依托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琅琊山,滁州致力打造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城市景观,主城区2014年获评为国家园林城市。

滁州潜力无限,前景美好。滁州居长三角腹地,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近年来,滁州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苏滁现代产业园蓬勃发展,博西华、康佳、长电科技、猎豹汽车、盼盼集团、银鹭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家电信息、装备制造、硅玻璃、盐化工、新能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支柱产业茁壮成长,主要经济指标总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正全力冲刺全省总量第三,努力谱写美丽滁州新篇章。

新闻推荐

全省首个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公司现天长

晨刊讯日前,天长市祥马春茗茶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何祥琴,从该市政务服务中心市场监督管理局企业登记窗口拿到了一份营业执照,特别的是,这份营业执照是全省首份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设立有限公司的营业...

天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天长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