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服务 抗旱不愁
本报记者 罗 宝本报通讯员 宣金祥 范明
“7月下旬以来,咱们这里没有下过一场透雨,稻田几乎5天就要灌一遍水。可是抗旱的事,咱一点也不愁。 ”9月5日,在天长市冶山镇高巷村小潘村民组刘发银老两口的十几亩稻田边,记者发现他俩一脸的轻松。为刘发银老两口解忧的是由该村家庭农场主陈宏平牵头成立的“稼农抗旱专业服务队”。
冶山镇地处江淮分水岭,水资源严重匮乏;而高巷村2500多亩水稻田,更是全镇地势最高、水路最远的地方。从最近的白塔河提水到田头,供水里程长达20多公里,需6级电站提水。以往每到干旱时,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抬着小水泵到处抢水,不但造成了矛盾,还导致严重的人力和水资源浪费,增加了生产成本。“干旱时抢水,平时又不注意蓄水,沟渠水路无人清理,造成水路不通,许多‘当家塘\’底朝天,田里干旱开裂。”冶山镇镇长万福泉对记者说。
2013年,陈宏平在天长市水利部门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注册成立了“稼农抗旱专业服务队”,投资购置10多台套抗旱设备,专门为自家农场和附近6个村民组的3个家庭农场、220户农户的2500多亩农田提供抗旱服务。
这段时间,陈宏平总是会带着抗旱服务队的8名成员,扛着铁锹不停地巡查在长达10多公里的水路上,看一看抗旱渠道有没有堵塞,有没有跑水、漏水现象;瞧一瞧谁家的稻田还没有用到水。“有的队员脚上磨出血泡甚至溃烂,非常疼,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陈宏平告诉记者,今年由于抗旱服务队及早扩挖当家塘,拓宽、清理渠道,平时注意蓄水,旱时集中调度水源,专人管水,按田块从高到低统一提水灌溉,按田亩收取水费,服务区域内没有一块田受旱,没有发生一起矛盾纠纷。
为防止秋旱持续发展,该服务队的抗旱设备不分昼夜地往总共16面当家塘里补水,目前已蓄水35万立方米。在干旱无雨的情况下,可以满足水稻后期生长用两遍水。
新闻推荐
9月7日,天长市军地领导来到铜城镇高庙社区,向即将入伍的孪生兄弟新兵王金超、王金群家庭赠送“光荣之家”牌匾。今年,该市在新征集名新兵启运之前,发动镇村干部普遍采取张贴光荣榜,敲锣打鼓,鸣放鞭炮彩...
天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长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