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提升“四力”聚合正能量 创新发展奏响新乐章 ——全市开发园区转型升级发展掠影

滁州日报 2013-06-05 13:27 大字

[摘要] 提升“四力”聚合正能量 创新发展奏响新乐章 全市开发园区转型升级发展掠影

从2010年起,滁州市组织对现有园区规划进行全面修编,突出错位发展,明确功能定位,细化产业布局,促进了园区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相融合、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统一、与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苏滁现代产业园成功引进后,全市进一步学习借鉴苏州工业园先进理念,按照“产城一体、城乡统筹、以人为本、宜业宜居”的发展思路,提升完善规划体系。2010年以来,全市开发区规划面积从150平方公里增加到60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从100平方公里增加到180平方公里。

滁州市大力推动园区升级,市开发区成功晋级国家级开发区和省高新区,全市省级以上园区扩大到15个。同时,积极借助外部力量,共同推进园区建设。一方面,鼓励新老企业招引上下游企业,领办专业园。西门子、康佳电子与扬子集团等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牵头建设了家电配套产业园、天康集团在天长市牵头建设了新能源产业园、贝发集团在来安县牵头建设了文具产业园、远大可建在全椒县牵头建设了新材料产业园。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对外园区合作共建,2010年以来共签订合作共建园区项目36个,入驻企业近360家,开工项目300个。坚定不移地实施产城一体规划、一体建设,加大开发区道路、供电、排水、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2010年以来,全市15个省级以上园区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48亿元,建成区面积三年翻一番,新建安置房、标准化厂房分别达到140万平方米和40万平方米。

大力提升竞争力加速转型升级

按照错位发展、做强主业的要求,围绕骨干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模式,突出现有产业抓招商,拉升产业链;突出资源抓招商,补齐产业链;突出存量抓招商,拓宽产业链。2012年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园区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20个,增长21.5%,平均单体投资5亿元,有10个园区入驻企业突破百家,4个超过200家;在此推动下,全市六大支柱产业规模企业总量达到686个,实现工业增加值332.9亿元,分别占到全市的78%和83%。

滁州市不断优化承接方式,大力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突出招大引强,加强专业招商,着力在产业核心价值链和配套功能的招商上取得新进展、新突破。目前,康佳同创白电、今麦郎、博润电脑、贝发文具等一批总部经济扎根滁州;中国家电研究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进驻滁州,创新型和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00家;交通银行等5家市外银行和北京浚源等2家风投基金落户滁州,金融组织总数超过100户;益民、宇培、中粮、南京湾等一批重大物流企业投资滁州,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滁州市依法依规、集约节约用地,确保新增建设用地向主导产业、重大项目、重要企业倾斜。各省级开发园区亩均投资强度达到200万元,市开发区和集中示范园区达到300万元,苏滁产业园达到400万元。大投资强度带来高单位产出,2012年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完成经营(销售)收入1174亿元,增长18.7%,对全市税收贡献率由2011年的29.2%提高到51.5%;税收超亿元园区总数增加到9个,市开发区财政收入总量率先迈入十亿级。

大力提升内生力狠抓有效投入

围绕加快园区跨越发展的目标要求,紧抓省“861”计划、市“661”计划、全市十项重大工程,以招商线、产业线、基础线、配套线为主攻点,大力实施“三千大会战”,切实加快项目谋划、加强项目争取、加强项目调度,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项目落地、建设、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快推动签约项目向开工转化、开工项目向竣工转化、竣工项目向投产转化。2012年,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9亿元,增长53.8%;新开工项目突破1000个,竣工项目突破500个。

围绕家电信息产业基地、汽车产业城、省级盐化工、硅基材料、新能源、食品产业基地等规划的编制实施,突出企业主体,拓展谋划思路,促进项目谋划与承接转移、产业升级、企业重组有机结合。2012年,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谋划编制千万元以上项目400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00个,产业类、基础类项目所占比重超过50%,项目整体质量稳步提高。同时,滁州市紧紧围绕园区全年投资和项目建设计划,统筹运用综合调度、专题调度、交办调度等多种形式,加强组织管理,强化过程管控,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化解矛盾、加快推进,促进土地、资金、用工等要素资源向主导产业、重大项目、重要企业倾斜。

大力提升贡献力强化措施保障

市委、市政府于2009年和2012年两次专门制定出台促进开发区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政策文件,全面推进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充分放权搞活,释放园区发展活力。

在管理体制上,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加强园区内部机构和部门分支机构建设,坚持园区的事在园区办,赋予开发区更加灵活的自主权。在用人机制上,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绩效考核制、工资浮动制和合同管理制,促使园区干部感到压力、增强动力。在开发模式上,坚持政企分开,建立健全以开发总公司为投资开发主体的开发机制,大力整合各类资产,壮大融资平台资产规模,提高投融资平台自我发展、滚动开发的能力。市委、市政府完善服务体系,成立了工招园(工业经济、招商引资、园区建设)指挥部,统筹协调主城区园区建设和项目入驻工作。市县两级成立行政服务、帮扶帮办等六大服务中心,连续开展五轮行政审批流程再造,累计取消行政审批项目139项,136个项目实现签批前移,组织千名干部帮千企,为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

在要素保障上,滁州市重点抓好土地和人力资源保障。土地保障上,抓增量、盘存量、活沉量多管齐下,提高投资强度标准。同时大力清理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的土地。人力资源保障上,招商招工并重,内外招工并举,园区乡镇对接,组织招工服务队,直接服务招商企业需求。仅今年以来就累计帮助企业招工6.7万人。

春潮带雨晚来急,时不我待争朝夕。当前,滁州正积极抢抓成为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的重大机遇,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产城融合、功能齐全、生态宜居”的发展思路,着力在大平台建设、大项目招商、大承载力提升上下功夫、强举措,努力将开发区打造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为加快实现全市建设第一前沿、打造第一印象、冲刺第一方阵宏伟目标谱写新的乐章。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获批以来,滁州市牢固树立“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高水平承接、高强度投入、高效率服务、高效益产出”的转型发展理念,大力实施“1313”跨越工程(到“十二五”末,开发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1000亿元,实现经营收入3000亿元、税收100亿元,开发区开发总面积突破300平方公里),着力将开发区打造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招商引资的主平台、产城融合的主战场。2013年,市委、市政府鲜明提出开发区建设确保实现“3344”、力争“4455”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健全争先进位目标体系,强化赶超跨越措施落实,完善督查调度倒逼机制,加速推进园区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今年以来,全市开发区建设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1—5月份,全市15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完成税收收入15亿元,增长3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5亿元,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125亿元,增长32.8%;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06亿元,增长41%。

博润电脑有限公司生产场景。   卢志永摄

撰稿:喻松 陶钦 责编:沈之华 蒋晓梅

新闻推荐

政府是企业真正的帮手 ——访安徽天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毛文章 本报记者李 慧

政府是企业真正的帮手 访安徽天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毛文章 本报记者李 慧

天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长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