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科技下乡 促成果转化 富万家农户 王世福 石继权 何其炳
[摘要] 送科技下乡 促成果转化 富万家农户 王世福 石继权 何其炳
近年来,省科技厅组织全省农业科技专家和滁州市的农业专家经常送科技下乡,有力地促进了滁州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2009年,在遭遇前期干旱、中后期长期连阴雨、多次狂风暴雨袭击等多种灾害情况下,全市粮食总产预计8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一、组织力量科研攻关,大力研发推广农业科技新成果
为了保证送“科技下乡”活动卓有成效,我们组织农业科研、推广、生产部门,依托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教授、专家、技术人员,筹集专项资金2000多万元,先后研发重点课题50多项,已鉴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时效性很强的农业科技新成果32项。
二、变“三下乡”为常下乡,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提供科技服务
一是积极配合省里送科技下乡大型活动。我们坚持配合做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为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省科技厅4次牵头组织“安徽省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启动仪式”,先后在南谯区施集乡(茶菊之乡)、定远县张桥镇(小城镇建设之乡)、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发源地)、全椒县十字镇百子村(稻虾连作示范村)进行。每次省科技专家100多人与农民面对面传技送宝,赠送科技图书、音像资料等,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
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市科技局除参加市委宣传部组织的“三下乡”活动外,每年都组织3至5次送科技下乡活动,全市8个县(市、区)科技局也都各自组织行动。2009年,全市共组织送科技下乡、进涉农企业43次,赶科普大集73场,参加活动的科技人员960人次,举办科技培训班390场次,培训农民18.2万人次,解答科技知识疑难问题2000余次,发放科技图书1.3万余册,明白纸15.6万余份,送科技录像带、光盘795个。
三是开展送“科技成果进万家”活动。天长市两年来转化推广“稻茬麦亩产超千斤高产栽培技术”,使32万亩稻茬麦每年亩均增收130公斤,8万农户每年户均增收500多元,小麦增产增收超过水稻。全椒县赤镇龙虾合作社社员转化推广“稻田养殖小龙虾集成技术”,15位养殖百亩以上的农户,2009年养虾纯收入比上年净增3万元以上。南谯区滁菊研究所转化推广“滁菊高产栽培与加工技术”,“金玉滁菊”荣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2008年,4000亩滁菊,农户户均增收600元,企业增效3万元。明光市永言水产(集团)有限公司在国内承包的50万亩水面,转化推广“河蟹生态养殖集成技术、河蟹分割加工保鲜关键技术”,雄蟹、雌蟹平均规格分别提高38.77克、10.4克,总体效益提高,“女山湖”牌大闸蟹荣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企业荣获安徽省首家水产行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三、建立多种服务平台,扎实做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一是建设农业科技信息化平台。利用市县科技信息网及时发布最新农业科技成果信息,供广大农户和涉农企业选用。几年来,已有20多项科技成果通过网络进行对接。此项工作,市本级和明光市、天长市被省评选为先进单位。
二是定期编印《滁州市农业科技推广要点—星火计划系列丛书》。从2002年底开始,市科技局组织市内农业科技专家,每年编印一本《滁州市农业科技推广要点—星火计划系列丛书》,介绍农业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年印刷4000余册;同时,将每篇技术成果和技术资料单印成“技术明白纸”,每年4至5万张,7年共免费向农户和涉农企业发送科技小册子3万多册、“技术明白纸”近30万张。
三是建立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目前全市已建立17个市级以上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其中省级专家大院5个,总体运行正常有序,发展势头强劲。增加了企业职工、院区和示范辐射区农民收入,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本土化经验。
四是组织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活跃在全椒、凤阳、定远三县的100多名科技特派员,通过资金入股、技术参股、技术承包等形式,与所在地农民、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创建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种有偿服务组织共13个,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五是组织科技对接。从2005年起,市科技局就组织“滁州·南京科技合作洽谈会”,每年与长三角城市举行一次科技交流对接,邀请市内涉农企业、农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和科研、推广等部门人员参加,在科技领域加快了融入长三角的步伐。同时,广泛开展与省内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等高校进行校企对接,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引进、研发和对接转化。
(作者单位:市科技局等)
新闻推荐
天长确保“年夜饭”吃得放心
天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天长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