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吴国对诗文寄乡心 □王文忠

滁州日报 2010-01-26 18:19 大字

[摘要] 吴国对诗文寄乡心 □王文忠

吴国对,字玉随,号默岩,《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的尊祖父。清顺治八年(1651年)拨贡,十一年顺天府举人,十五年进士,殿试一甲第三名(探花)。

吴国对深得顺治皇帝赏识,及第后授翰林院编修。“三殿胪传,九重温语,宫烛霄分,花砖月舞。”吴敬梓在《移家赋》中曾得意地叙说顺治对其尊祖父的恩宠。顺治赐给吴国对“玉局之书”,吴国对随即在全椒城外襄河湾,辟“遗园”,造“探花第”,建了“赐书楼”。康熙五年(1666)年,吴国对出任福建主考,次年升国子监司业,翰林院侍读,并提督顺天等处学政。他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辞世,留有《赐书楼集》24卷,《诗乘》数十卷。

吴国对怀有一颗诚挚的乡心。十分关注全椒公益事业,一生多有作为,参与了康熙版《全椒县志》的组织编纂。他对滁州怀有深情,多方给予关照。他曾冒着风雪严寒,从全椒赶到滁州,踏雪至醉翁亭探梅,倾诉他对欧阳修的崇敬仰慕。“为问亭梅报数花,昨宵风雪逗春赊。山空影动生冰屋,昼静香来拥绛车。铁石心肠存研玉,羹盐经济计堤沙。一枝照酒催诗发,无限春风入客家。”梅花绽放欧阳太守的精神,是吴国对心灵的偶像;墨迹洇染着他的风骨境界,赤子乡心。

滁州西南七里,丰山之邻,侧菱山之麓,黄草洼里矗立着一座幽栖寺。明万历初,幻空道人结草居之。岁辛卯,有觉明自维扬来,卓锡此山,募诸施者,辟山拓地,南太仆寺诸公助之。于是,创立殿宇,塑诸佛菩萨像及五百罗汉。台殿巍峨,树木葱翳,一时为滁庵院之观。吴国对闻讯,翻山越岭,赶到此寺“借憩”。“借得山居学闭门,鸟啼花发亦为恩。”“到山三月已过春,石壁薇花自辟尘。”居于此幽静尘外之地,吴国对心畅神舒,作《辛卯借憩幽栖寺》三首,叙说情怀。其一诗曰:“生性贪山不择田,爱他茅屋两三间。评茶只许鸟来寂,扫径唯余花落闲。何处昂藏容白眼,此时精进驻丹颜。广长会与竿头事,玉带酬恩可信还。”表达了他对世事人生的感悟,阐述了他对滁州乡土的热爱,坚定了他对仕途朝廷的信念。

吴国对关注滁州的冷暖丰歉。康熙十年夏,田禾既插,匝月不雨,太守余国普率士民求雨祭祀无效。长淮飞蝗至者蔽日,枯槁余苗,尽噬复芜。幸重呈告灾,皇仁特恤,滁民稍延残喘。太守余国普下捕蝗令,分遣属役,刻期行事,蝗因是殆尽。滁州百姓感激余之德政,邑绅吴国对纪其事于石。吴国对这篇刻石之文,名谓《滁太守余公驱蝗记》。记曰:“今岁有蝗,自西北隅来,如虺如蝎。”“公条议捕蝗,农始往扑。”“未几,积捕蝗至四千余担,蝗势杀矣。”“民也子也,戴公慈惠,愿建碑记异,公固不许。相与咨嗟,欲上其绩于方岳连帅,公又不许。于是滁人士感,渥丹漆垩,磨醉翁之石,以为此公之陶斯吟斯者也。”公嗜文章,笃风雅,而吟咏环滁老梅之间也。欧公有灵,将为奏假,况奉公之教,弦公之诗者,不砻片石,以永贞珉之贻乎?是用竭词,拭苔勒石存之,以照映于山水。”吴国对此记,颂扬了余国普的功德,描述了滁州百姓扑蝗的热忱,是一篇具有历史意义的真实记录。

在吴国对的影响下,其兄弟吴国龙、吴国鼎、吴国缙及其曾孙吴敬梓等吴氏族人,都情系滁州,为滁州做了许多善事。

新闻推荐

走“太平”不忘宣传消防

走“太平”不忘宣传消防

全椒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全椒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