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滁山与我最多情(下) ——王阳明滁州诗歌欣赏一叶

滁州日报 2016-10-27 00:00 大字

[摘要] 滁山与我最多情(下) 王阳明滁州诗歌欣赏一叶

□倪阳

滁州春天的山景是美丽的,春天是一个萌动的季节。在欧阳修的笔下是目之所见的“野花发而幽香”。而在王阳明这里,则是“浮云野思春前动”,他表现的是人在春天里的起心和动念。春天正是他和弟子畅游山水,寓教于乐的时节。因此,王阳明对滁州山中春天乃至春末夏初景致的描绘,更多地是和他与弟子登山临水、随兴感发,并启迪弟子领悟心学联系在一起的。《山中示诸生五首》就是一组典型的颇富禅机理趣的春天放歌。“路绝春山久废寻,野人扶病强登临。同游仙侣须乘兴,共探花源莫厌深。”“桃源在何许?西峰最深处。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池上偶然到,红花间白花。小亭闲可坐,不必问谁家。”在那个时节,滁州的山水,因为王阳明和他的一群弟子穿行歌咏于其间而显得别样的诗情画意了。

“琅琊雪是故园雪,故园春亦琅琊春。天机动处即生意,世事到头还俗尘。立雪浴沂传故事,吟风弄月是何人?到家好谢二三子,莫向长沮错问津。”(《送德观归省二首》)在这首诗里,王阳明把琅琊山与他的故乡紧密地联系起来了,其景、其情相融。不忘家乡,对家乡永远是一往情深,而又能到一个地方,热爱一个地方,并将二者统一起来。这是一个伟大的灵魂,到哪里,都能使那里成为一片热土;到哪里,都能和那里融为一体。正所谓“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王阳明在滁州留下的诗篇,还较多地反映了其体悟和传播心学、教化弟子的内容。从这些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在滁期间,有众多的弟子从全国各地慕名前来滁州,投其门下,习其学术;我们也可以看到,王阳明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带领弟子于登山临水,歌舞咏唱之间,教授心学,或静坐、或游玩,或夜读、或讨论,寓心学悟道于其间。“滁流亦沂水,童冠得几人?莫负咏归兴,溪山正暮春”则自比孔子与弟子的暮春沂水之游。表达了对一种怡然自得的性情的欣赏和取向。“溪边坐流水,水流心共闲。不知山月上,松影落衣斑”则描画出一幅静谧闲雅的图画,反映出王阳明在滁州教学,常让弟子学会静坐的功夫。

多年以后,王阳明对滁州的山水和在滁州的这段生活依然不能忘情,他深情地写道:“一别滁山便两年,梦魂常是到山前。依稀山路还如旧,只奈迷茫草树烟。”“归去滁山好寄声,滁山与我最多情。而今山下诸溪水,还有当时几派情。”真是情也悠悠,忆也悠悠。

好的诗歌,不仅有着深厚的思想内容,而在艺术形式上也必然是优美的,有着意境的美、情境的美,有着感发读者的生命力量,并给人以无限的遐想。《龙潭夜坐》就是这样一首写得十分优美的诗。“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草露不辞芒履湿,松风偏与葛衣轻。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此诗的意境是何等优美啊!首联以发问入笔,“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真乃神来之笔。入夜的花香、石林茅屋外的溪声感发了作者的嗅觉和听觉,而接着的“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草露不辞芒履湿,松风偏与葛衣轻。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又写出了优美静谧的月夜中潇洒、闲适而又有着丰富哲思和情感的作者自己的形象和追求高尚情操的志节,写出了他此时对滁地——江北,和越地——江南他的家乡所充满的深厚感情。诗中的花香和猗兰、溪声和临流,月出和江北江南,花香入夜与松风,皆有呼应和映照关系,全诗将嗅觉、听觉、视觉、历史与当下、古人与今人、此地与彼地、时空与人物的动态流转、场景转换皆有机地融为一体,形象丰富、声情并茂、意境幽远。

新闻推荐

滁州市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立规矩”

我市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立规矩”

滁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滁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